《沁园春 心》
时间: 2025-01-11 14:19:0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沁园春 心
作者: 厉鹗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一寸通犀,脉脉难窥,含无限情。
记针才棘刺,捧时尤媚,镇馀银液,扪罢偏惊。
小恰容怜,芳能飏恨,莫近弹棋最不平。
罗襟掩,叹几曾灰尽,半为琴声。
覆莲状未分明。爱慧性玲珑在目成。
乍欢娱著处,怦如危柱,别离催就,乱若悬旌。
门里轻挑,秋来暗合,閒闷閒愁特地生。
花前见,算除非换得,方表深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深厚而复杂的情感,隐秘的情感难以捉摸,像一寸通透的犀角,内心的情感汹涌而难以显露。诗中提到的“针才棘刺”暗指爱情的痛苦与甜蜜并存,“镇馀银液”则象征着珍贵的情感。虽有小小的怜惜,却也难免心中的怨恨,棋局的变化更是让人心生不平。掩盖着情感的罗襟,令人感叹曾经的灰烬几乎已尽,琴声传来,情思更深。情感犹如未分明的莲花,玲珑的智慧在眼中显现。欢愉的瞬间如同危悬的柱子,离别的催促如同乱飘的旌旗,门内轻挑的秋风暗合着内心的愁苦,闲愁在此处特别生长。面对花前的相见,唯有彼此的深情才能算得真正的盟约。
注释:
- 一寸通犀:比喻心灵的通透与感受的细腻。
- 脉脉:形容眼神或情感深邃而难以捉摸。
- 记针才棘刺:暗指爱情中的痛苦与甜蜜。
- 镇馀银液:象征珍贵的情感。
- 小恰容怜:描述一种小小的怜爱。
- 莫近弹棋:劝诫不要接近棋局,象征变幻无常的情感。
- 罗襟:衣襟,象征情感的表露与掩盖。
- 琴声:象征着往昔的情感回忆。
- 覆莲状未分明:比喻模糊的情感状态。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其表达的情感与清代文人对爱情、离别的思考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的复杂态度。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厉鹗,字惟楚,号兰亭,清代著名的词人、诗人,以其独特的词风和情感深邃而著称。
-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期,文人们对情感的表达愈发细腻,常常通过诗词表达对爱情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沁园春 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情感的细腻和深邃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期待。开头的“一寸通犀”展现了诗人对情感深度的思索,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一系列意象,将爱情的痛苦与甜蜜交织在一起。诗中反复提到的“琴声”、“莲状”都暗示着对爱情的怀念与追忆。整首诗在音韵上也体现了清代词人的风格,优美而富有节奏感,情感的起伏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
诗的结构上,前半部分着重描绘情感的复杂性,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情感的反思与总结。通过“欢娱”与“别离”的对比,诗人深刻地揭示了爱情的无常与脆弱。这首诗充满了文化内涵与情感的张力,读来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寸通犀,脉脉难窥”:形容情感的透彻与深邃。
- “记针才棘刺,捧时尤媚”:爱情的苦涩与甜蜜交织。
- “小恰容怜,芳能飏恨”:小小的怜爱与内心的怨恨。
- “罗襟掩,叹几曾灰尽”:有情感的掩藏与往昔的感叹。
- “乍欢娱著处,怦如危柱”:欢愉时刻的脆弱感。
- “别离催就,乱若悬旌”:离别的催促与情感的混乱。
- “门里轻挑,秋来暗合”:内心的愁苦与秋天的暗合。
- “花前见,算除非换得”:真正的情感需要用心去换。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一寸通犀”比喻心灵的通透。
- 拟人:将情感拟人化,表现其复杂性。
- 对仗:整首诗在对仗上表现出典雅的风格。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爱情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爱情脆弱性的感慨以及对真挚情感的珍惜。
意象分析:
- 情感:象征着复杂而深邃的人际关系。
- 琴声:象征着过往的情感。
- 莲花:象征着情感的纯洁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一寸通犀”比喻什么? A. 友谊
B. 情感的深度
C. 美食 -
诗中提到的“琴声”象征什么? A. 过往的回忆
B. 未来的希望
C. 生活的烦恼 -
“乍欢娱著处,怦如危柱”的意思是? A. 欢愉时刻的脆弱感
B. 快乐是短暂的
C. 离别的痛苦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厉鹗与李清照的情感表达:
- 厉鹗多用复杂的意象,表达情感的深度与脆弱。
- 李清照则更直接,展现情感的细腻与瞬息万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词典与古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