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唐塞下曲九首 其四》

时间: 2025-01-11 01:43:00

十五去防秋,于今已白头。

一身犹是卒,诸将久封侯。

部伍嫌羸病,亲知识壮游。

寒灯孤戍里,挥泪看吴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拟唐塞下曲九首 其四
作者: 李昌祺

十五去防秋,于今已白头。
一身犹是卒,诸将久封侯。
部伍嫌羸病,亲知识壮游。
寒灯孤戍里,挥泪看吴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感慨:我在十五岁时就开始防守边疆,直到现在已经白发苍苍。如今我仍然是一个士兵,而那些曾经和我一起征战的将领却都被封为侯爵。我的部队对我的身体状况感到不满,亲友却知道我依然热爱壮游。夜晚在孤寂的戍楼里,寒灯下我流泪凝视着吴钩(古代兵器)。

注释:

  • 十五去防秋:指十五岁时就开始戍边,特指防秋的季节。
  • 白头:指头发已经变白,表示年纪已大。
  • 一身犹是卒:意指虽然年纪大,但自己仍然是个士兵。
  • 诸将久封侯:许多同伴已经封侯,而我依旧在此。
  • 部伍嫌羸病:部队对自己身体虚弱有所嫌弃。
  • 亲知识壮游:亲友们了解自己依然渴望壮丽的冒险。
  • 寒灯孤戍里:孤独守卫在寒冷的灯光下。
  • 挥泪看吴钩:看着吴钩流泪,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昌祺是明代的诗人,以其豪放的风格和深厚的军事背景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边塞生活,表达对故国和战友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戍边生涯,感慨岁月流逝和对战友的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军人艰辛生活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青年时期和老年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深切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诗的开头以“十五去防秋”引入,直接点明了作者戍边的起始年龄,给人一种时间流逝的强烈感受。接着“于今已白头”则进一步强调了岁月带来的改变,描绘了一个历经沧桑的老兵形象。

“诸将久封侯”的句子中,作者用“久封侯”来表现自己虽身处战争,却未能获得同伴的荣耀。此句也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显示出一种无奈的现实。接下来的“部伍嫌羸病”表明士兵对他身体状况的不满,似乎暗示着社会对老兵的忽视与冷落。

最后两句“寒灯孤戍里,挥泪看吴钩”则是情感的高潮,画面感十足。寒冷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交织,吴钩不仅是兵器,也是他心中对往昔征战的深情回忆。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悲壮的情感,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五去防秋”:引入了时间线,作者自十五岁踏上防卫之路。
  2. “于今已白头”:强调时间的流逝,表达老去的感慨。
  3. “一身犹是卒”:尽管年老,但内心仍然保有士兵的身份。
  4. “诸将久封侯”:对比同伴的荣华,表现出一种失落感。
  5. “部伍嫌羸病”:暗示外界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的态度。
  6. “亲知识壮游”:亲友理解自己的心境,关心却无能为力。
  7. “寒灯孤戍里”:描写孤独的戍楼生活,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8. “挥泪看吴钩”:通过兵器引发的情感共鸣,体现对过去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如“寒灯孤戍里”与“挥泪看吴钩”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吴钩不仅是武器,更象征着战斗的荣耀与过往的回忆。
  • 意象:寒灯、孤戍、吴钩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传达孤独与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时间的流逝、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表现了老兵对曾经壮丽人生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感慨,深刻反映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意象分析:

  • 寒灯:象征孤独和寂寥,暗示在戍楼的冷清。
  • 孤戍:代表了一种孤独的守护,体现了责任与牺牲。
  • 吴钩:兵器的象征,代表着战斗的荣耀与过去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昌祺的诗作主要描写了哪种生活? A. 乡村生活
    B. 军事生活
    C. 商业生活
    D. 皇宫生活

  2. “寒灯孤戍里”中的“寒灯”象征着什么? A. 温暖
    B. 孤独
    C. 荣耀
    D. 喜悦

  3. 诗中提到的“吴钩”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兵器
    C. 一种工具
    D. 一种食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高适《塞下曲》

诗词对比:

  • 李昌祺与王维的边塞诗同样描绘了戍边生活,但李昌祺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无奈,而王维则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友人的珍惜。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的文学世界》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昌祺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