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鬼》
时间: 2025-02-04 15:40: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凄凄悄悄。咽纸灰风细,旧句吟鲍。睇苦颦酸,去去谁怜,相依露月沙草。清明过也中元近,乞冷饭鸦狐残饱。闭那家败箨荒园,宿火夜深明到。如梦人天夙世,怨恩怅异路,何地寻好。隐隐楼台,酒海铜山,绿女红男歌笑。毡寒卷敝穷难送,怪一样冬烘头脑。带断燐飘灭烟丝,佛阁又钟鸣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开头描绘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细微的风中夹杂着纸灰,仿佛在吟唱旧时的诗句,令人感到愁苦。作者感叹身边没有人来怜惜自己,只有月光和沙草相伴。清明节已经过去,中元节又快到了,乞讨的乌鸦和狐狸还在残忍地争夺着冷饭。闭上那家败落的荒园,夜深人静时,微弱的火光似乎透出更多的思绪。仿佛梦中人间的过往,怨恨与恩情在这条异路上让人感到惆怅,不知何处才是归宿。远处隐约可见楼台,酒海铜山,男女歌唱笑闹的场景让人感到无比孤独。即使身处这样的环境,寒冷的毡子卷起,穷困的生活却难以送走那种困扰。最后,带着烟丝的灯火熄灭,佛阁的钟声又响起,仿佛在提醒着人们。
注释:
- 凄凄悄悄: 形容环境的孤寂、凄凉。
- 咽纸灰风细: 咽喉似乎被纸灰的细风窒息,暗示愁苦。
- 旧句吟鲍: 指古人的诗句,鲍是指鲍照,古代诗人。
- 清明、中元: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扫墓,中元节祭祀。
- 乞冷饭鸦狐残饱: 乞讨者和野生动物在争夺残余的食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清代诗人,以词风清丽著称,尤擅长描写自然与人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借古诗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往事的怀念。开头“凄凄悄悄”的语气便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紧接着的“咽纸灰风细”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细腻的风声仿佛让人窒息,暗示了生活的艰辛。诗中的意象如“清明过也中元近”,在时间的推移中,诗人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孤寂与苦涩。
随着诗歌的发展,作者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结合,表现出对生存状态的无奈与对人情冷暖的思考。尤其在“隐隐楼台,酒海铜山”处,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人们欢歌笑语的场景,却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落寞,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最后的“佛阁又钟鸣了”,则仿佛是一种对生活的告诫和无奈,既表明了对世事的无常感慨,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凄凄悄悄”:描绘了一种静谧而悲凉的氛围。
- “咽纸灰风细”:感受到生活的压迫与无奈。
- “睇苦颦酸”:眼见苦难,心中愁苦。
- “去去谁怜”:无依无靠,感叹无人关心。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欢乐与孤独的对比使情感更加深刻。
- 拟人:通过对风、火的描写,使无生命的事物充满情感。
- 象征:如“佛阁”,象征着信仰与内心的追寻。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孤独与无奈,表达了对生活艰辛的思考和对人情冷暖的感慨,反映出一种深切的忧伤。
意象分析:
重要意象及解释:
- 纸灰:象征往事的消逝与记忆的模糊。
- 露月:代表着孤独与清冷的情感。
- 铜山酒海:象征欢愉与热闹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个节日分别是什么?
- A. 中秋节与春节
- B. 清明节与中元节
- C. 端午节与重阳节
- D. 圣诞节与元旦
-
“凄凄悄悄”描绘的氛围是怎样的?
- A. 热闹欢快
- B. 孤寂凄凉
- C. 安静祥和
- D. 兴奋激动
答案:
- B (清明节与中元节)
- B (孤寂凄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姚燮的《疏影 鬼》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孤独的情感,但姚燮更多地关注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李白则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姚燮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