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菊》
时间: 2025-01-27 04:08: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影 菊
作者: 汪精卫 〔近代〕
行吟未罢,乍悠然相见,水边林下。
半塌东篱,淡淡疏疏,点出秋光如画。
平生绝俗违时意,却对我一枝潇洒。
想渊明偶赋閒情,定为此花萦惹。
正是千林脱叶,看斜阳阒寂,山色金赭。
莫怨荒寒,木末芙蓉,冷艳疏香相亚。
不同桃李开花日,准备了霜风吹打。
把素心写入琴丝,声满月明清夜。
白话文翻译:
诗人行吟未停,忽然在水边林下悠然相遇。
东篱边的菊花半垂,淡淡的花影映衬着如画的秋光。
我一生以来不拘泥于世俗,却对这一枝菊花感到潇洒自如。
想起陶渊明偶尔赋诗的闲情,定是被这花所吸引。
正是千林万树都已落叶,斜阳下的景色显得孤寂,山色泛着金黄。
不要怨恨寒冷的秋天,木边的芙蓉花,冷艳的香气和菊花相互映衬。
与桃李花开时光不同,我已做好迎接霜风的准备。
将我的纯洁心境写入琴音,声声飘荡在明月清夜中。
注释:
- 疏影:指菊花的稀疏的花影,暗含孤寂的意境。
- 东篱:东边的篱笆,陶渊明诗中常提及的意象,象征隐逸生活。
- 平生绝俗:一生远离世俗,追求独立的生活态度。
-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隐逸和田园诗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精卫(1883-1944),近现代政治家、文学家,因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立场,常被后人争议。他的诗词继承了传统诗词的风格,常流露出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近代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汪精卫在政治生涯中经历了许多波折,诗中表达了他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诗歌鉴赏:
《疏影 菊》是一首典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菊花的美丽和环境的静谧,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开篇便是悠然自得的心境,诗人行吟于水边林下,生动展现了秋天的氛围。东篱的菊花在半垂的状态下,似乎在诉说着生与死的哲理,淡淡的花影仿佛与秋光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如画的画面。
诗人对菊花的欣赏,表现出他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尽管一生绝俗,却在此刻与菊花产生了深厚的共鸣。提到陶渊明,既是对古人隐逸生活的认同,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随着千林脱叶,诗人描绘了秋天的孤寂和冷艳,但他并未因此而感到失落,反而准备迎接霜风,展现出一种淡然的态度。
整首诗透着一种优雅与从容,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显示出一种超然的精神追求,反映了传统文化与个人情感的深度融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吟未罢,乍悠然相见,水边林下。
- 描绘诗人轻吟而行,水边与林下的宁静相遇。
-
半塌东篱,淡淡疏疏,点出秋光如画。
- 东篱的菊花轻柔地垂下,映衬出秋天的美景。
-
平生绝俗违时意,却对我一枝潇洒。
- 诗人一生远离世俗,却对这一枝菊花感到自在。
-
想渊明偶赋閒情,定为此花萦惹。
- 想起陶渊明的闲情逸致,想必也是被菊花吸引。
-
正是千林脱叶,看斜阳阒寂,山色金赭。
- 眼前的景色是千树落叶,斜阳下的山色显得孤寂而温暖。
-
莫怨荒寒,木末芙蓉,冷艳疏香相亚。
- 不要怨恨寒冷的秋天,芙蓉花与菊花相映成趣。
-
不同桃李开花日,准备了霜风吹打。
- 与桃李花开时的热烈不同,诗人已做好迎接寒风的准备。
-
把素心写入琴丝,声满月明清夜。
- 将纯洁的心境化为琴声,飘荡在明亮清澈的夜空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菊花与秋光比喻为画,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 对仗:如“水边林下”“秋光如画”,增强了诗的对称美。
- 拟人:将菊花赋予情感,表现诗人与自然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然,体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菊花的意象,反映了作者的孤高与淡泊,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象征高洁、孤傲的品格,秋天的代表花卉。
- 东篱:隐逸与自然相结合的意象,代表着诗人的生活理想。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也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篱”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诗作?
A. 李白
B. 杜甫
C. 陶渊明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冷艳疏香”指的是哪种花?
A. 桃花
B. 李花
C. 菊花
D. 芙蓉花 -
诗人希望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世俗的依恋
B. 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繁华的追求
D.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与对自然的热爱。
- 李清照《如梦令》:探讨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比较汪精卫与陶渊明的作品,前者更具现代意识,后者则深沉古朴。
- 两者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汪精卫的作品中更多了现代的孤独感和对时代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