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春漏促
作者:韦庄 〔五代〕
春漏促,金烬暗挑残烛。
一夜帘前风撼竹,梦魂相断续。
有个娇娆如玉,夜夜绣屏孤宿,
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时光流逝得很快,蜡烛的余烬暗淡无光。
一整夜,窗帘前的风摇动着竹子,梦中你的身影时断时续。
有一个如玉般娇美的女子,夜夜孤独地在绣屏前入睡,
她闲抱琵琶,寻觅着往日的曲子,远山的眉黛如绿。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漏促:指春天的时光流逝得快;漏,指漏水的钟表,这里借指时间的流逝。
- 金烬:指金色的烛火,通常形容烛光微弱。
- 帘前:窗帘前面。
- 撼竹:摇动竹子;竹子在风中摇曳。
- 娇娆:形容女子的娇美和妩媚。
- 绣屏:绣有图案的屏风。
- 琵琶: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
- 眉黛:形容远山的颜色,像眉毛一般深绿。
典故解析:
“琵琶”常被用来象征音乐与情感的寄托,古代文人常以此寄托思乡或情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庄(836年-910年),字纡,号山人,五代时期的著名诗人,尤以词作见长。他的词风清丽婉约,常表现隐逸和哀愁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韦庄的晚年,正值五代时期政治动荡,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变迁交织,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往昔的追忆。
诗歌鉴赏:
韦庄的《谒金门·春漏促》是一首充满了细腻情感和深刻意象的词。开头两句“春漏促,金烬暗挑残烛”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寂静而又略显惆怅的夜晚,春天的流逝与烛光的暗淡映射出一种无奈和孤独。此时,窗外的竹子在风中摇曳,似乎在诉说着诗人的思念与不安,整夜的风声仿佛也成了梦中相思的背景音。
在这份孤独中,出现了一个“娇娆如玉”的女子,她的存在让人感到温暖,也带来了更多的惆怅和思念。她夜夜独宿在绣屏前,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或者是在追忆着过去的美好时光。诗人通过闲抱琵琶这一意象,传达出一种对过往音乐与情感的追忆,暗示着心中那份无法言说的苦楚和对往昔的怀念。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将孤独、思念与春天的流逝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漏促:引入春天的时光流逝,暗示内心的急迫与不安。
- 金烬暗挑残烛:烛光微弱,暗示夜的寂静与孤独。
- 一夜帘前风撼竹:营造出一个风声阵阵的夜晚,象征着内心的动荡。
- 梦魂相断续:梦中的情感时断时续,表现了对过去的纠缠。
- 有个娇娆如玉:描绘出一个美丽的女子,增添了情感的寄托。
- 夜夜绣屏孤宿:女子的孤独,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 闲抱琵琶寻旧曲:音乐成为追忆的工具,揭示情感的深邃。
- 远山眉黛绿:远山的绿意象征着希望与美好,最终引发对生活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比作“玉”,突显其美丽。
- 拟人:风撼竹,赋予风以人的动作,渲染气氛。
- 对仗:如“夜”与“日”、“梦”与“曲”,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春天的流逝、孤独的女子与追忆的音乐,表达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 蜡烛: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竹:象征坚韧与高洁,风中摇曳的竹子也隐喻着内心的动荡。
- 琵琶:代表了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 远山:象征着遥远的记忆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春漏促”中的“漏”指的是:
A. 漏水
B. 时间的流逝
C. 漏斗
D. 漏网 -
词中描绘的女子是:
A. 孤独的旅人
B. 娇美如玉
C. 忧伤的歌者
D. 忍耐的操作者 -
“闲抱琵琶寻旧曲”中的“旧曲”象征着:
A. 过去的回忆
B. 新的乐章
C. 未来的希望
D. 失去的梦想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 韦庄的《谒金门·春漏促》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韦庄更侧重于孤独与思念,而李清照则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与对往昔的怀念。
参考资料:
- 《五代词选》
- 《全唐诗》
- 韦庄《谒金门》及相关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