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作》
时间: 2025-01-10 23:08: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重烟树万重波,因便何妨吊汨罗。
楚地不知秦地乱,南人空怪北人多。
臣心未肯教迁鼎,天道还应欲止戈。
否去泰来终可待,夜寒休唱饭牛歌。
白话文翻译
千层的烟雾笼罩着树木,万层的波浪起伏不定,因而何妨在这里哀悼汨罗江呢?楚地的人不知秦地的动乱,南方的人空自怨恨北方的人多。我的心情不愿意教导迁移鼎,天道还是希望停止战争。否极泰来终究可以等待,夜晚寒冷时不要再唱那首《饭牛歌》。
注释
- 千重烟树:形容烟雾缭绕的树林,意在表现景色的朦胧和深邃。
- 万重波:形容波浪起伏,暗示水面的广阔和幽远。
- 汨罗:指汨罗江,因屈原投江而著名,代表悲壮的历史。
- 迁鼎:指迁移权力或地位,源自古代的迁都或权力转移。
- 否去泰来:否极泰来,指否定的事物结束后,好的事物将会到来。
- 饭牛歌:古代民间歌谣,可能与农事或平淡生活相关,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庄(836年-910年),字子华,号梦得,唐末五代时期著名诗人,原为宰相之子,后因政治动荡流亡。韦庄的诗风多样,擅长律诗和词,以清新婉约著称。
创作背景
《湘中作》创作于唐末社会动荡之际,诗人身处楚地,感受到南北政治动荡所带来的苦闷与无奈。他以故乡汨罗江为背景,抒发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湘中作》是韦庄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感怀之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和平的渴望。开篇的“千重烟树万重波”描绘出了一幅朦胧的水乡画面,给人以深远的联想。接着,诗人通过“因便何妨吊汨罗”传达出对屈原的追思,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在“楚地不知秦地乱”中,诗人揭示了南北之地的隔阂与无知,表现了因地理和政治分裂而产生的困境。
“臣心未肯教迁鼎”,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权力变迁的无奈与反思。接下来的“天道还应欲止戈”则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诗人期待天道能够恢复安宁,停止战争。最后两句“否去泰来终可待,夜寒休唱饭牛歌”则以哲理的语气,传达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暗示着在逆境中仍要保持希望。
整体来看,诗歌通过层次分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诗人在历史变迁面前的思考与期盼,兼具哲理性和抒情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重烟树万重波:描绘烟雾笼罩下的树木和波浪,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
- 因便何妨吊汨罗:借汨罗江的哀思引入个人情感,表达对屈原的追念。
- 楚地不知秦地乱:指出南北之间的疏离与无知,反映社会动乱的普遍性。
- 南人空怪北人多:表达南方人对北方人数量的怨恨,突显地域间的隔阂。
- 臣心未肯教迁鼎:表现诗人对权力变迁的不满与无奈。
- 天道还应欲止戈:渴望天道能够维护和平,停止战争。
- 否去泰来终可待:信仰“否极泰来”的哲理,表达希望。
- 夜寒休唱饭牛歌:在寒冷的夜晚,呼唤人们要停止无谓的忧伤,保持乐观。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烟树”“波”比喻历史的缥缈与人事的起伏。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汨罗江象征历史的悲剧与对文化的追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汨罗江的追思和南北动乱的感慨,展现了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渴望,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树:象征朦胧的历史,代表人们对过去的追忆。
- 汨罗:承载着历史人物屈原的悲壮,象征文化与情感的深度。
- 迁鼎:象征权力的转移,暗示对政治动荡的无奈。
- 否泰:哲学的象征,暗示事物的变化与循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汨罗”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投江地点?
- A. 李白
- B. 屈原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千重烟树”中的“烟树”象征着什么?
- A. 希望
- B. 迷茫与历史
- C. 战争
- D. 爱情
-
诗中“否去泰来”反映了什么哲理?
- A. 生活的悲观
- B. 事物变化的规律
- C. 对未来的绝望
-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韦庄《湘中作》与杜甫《春望》:两首诗都在历史变迁中表达了对故国的忧思与对未来的希望,但韦庄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对民众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韦庄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