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十四》

时间: 2025-01-26 00:13:04

行苇之微犹勿践。

宁惟血气无身剪。

圣人之心微而显。

千里之应出言善。

况遂豚鱼革前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苇之微犹勿践。宁惟血气无身剪。圣人之心微而显。千里之应出言善。况遂豚鱼革前典。

白话文翻译:

即使是微弱的芦苇,也不要轻易践踏。宁可将血气消磨,亦不愿轻易断绝生命。圣人的心思虽细微,却能显现出深邃的智慧。若能千里之地都能应声而答,善言更是无价之宝。更何况前辈的典籍中早有记载。

注释:

  • 行苇:行走于芦苇之间,象征柔弱的事物。
  • 血气:指人的精力和生命气息。
  • 圣人:智慧之人,通常指古代的贤人或哲学家。
  • 千里之应:比喻远离的地方也能感应到。
  • 豚鱼:指海中的生物,象征自然的和谐与人类的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约(441年—513年),字景山,号梅溪,南朝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辞采华美、意境深远著称,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沈约通过诗歌表达对生命、智慧和自然的敬畏,反映了他对道德和哲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智慧的深邃,表现出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开头以“行苇之微犹勿践”引入,强调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生命也应受到尊重,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敬畏。接着,通过“宁惟血气无身剪”强调了生命的珍贵,暗示人应珍惜自身的存在,而非轻言放弃。

诗中提到“圣人之心微而显”,这是对智慧的高度赞美,虽然圣人的内心细腻,但其智慧却能被世人所感知。最后,诗人通过“千里之应出言善”来强调言语的力量,善良的言语能够影响远方的人,推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责任。

整首诗不仅富有哲理,还深刻反映了沈约对生命、智慧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类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关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行苇之微犹勿践”:即使是微小的芦苇,也不应轻易践踏,象征对生命的尊重。
    • “宁惟血气无身剪”:宁可消磨自己的精力,也不愿轻言放弃生命,表达对生命的珍惜。
    • “圣人之心微而显”:圣人的智慧虽然微小,但其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 “千里之应出言善”:善良的言语能够跨越千里,传递智慧,强调言语的重要性。
    • “况遂豚鱼革前典”:进一步引申前人的智慧,强调传承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

    • 比喻:“行苇”比喻微弱的生命,表现出脆弱的特质。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强调作者对智慧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智慧的推崇,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责任。

意象分析:

  • 行苇:象征微弱而需要保护的生命。
  • 血气:代表人的生命力,指向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 圣人:象征智慧与道德力量,指引人们的行为。
  • 千里之应: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强调善良言语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行苇”象征着什么?

    • A. 强大的力量
    • B. 微小而需要保护的生命
    • C. 自然的景象
    • D. 人类的智慧
  2. 诗中“圣人之心微而显”的意思是?

    • A. 圣人的心思隐秘
    • B. 圣人的智慧细微但显而易见
    • C. 圣人不受重视
    • D. 圣人心中有秘密
  3. “千里之应出言善”强调了什么?

    • A. 远方的智慧
    • B. 善良的言语的力量
    • C. 旅行的意义
    • D. 书籍的重要性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可以将沈约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进行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但沈约更注重哲理和道德,而陶渊明则强调归隐与自然和谐。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歌选》
  • 《沈约生平与作品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