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求丹凤食,不学景龙吟。
自有慈仁意,相依岁月深。
潜符君子道,可媿世人心。
徒尔秋郊外,青青数亩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追求高贵的生活,不模仿华丽的声势,而是拥有一种宽厚仁爱之心,与岁月长久相依。诗中隐含了君子的品德,令人惭愧的是世人的心态。最终,诗人只是在秋天的郊外,看到一片青翠的竹林。
注释:
- 丹凤:传说中的凤凰,象征高雅、尊贵的事物。
- 景龙:指的是景龙吟,形容华丽的声音或气势。
- 慈仁意:宽厚仁爱的心意。
- 潜符:隐含、暗示。
- 君子道:指君子的道德和品德。
- 可媿:令人感到羞愧。
- 秋郊外:秋天的郊外,描绘了自然的静谧和美好。
- 青青数亩阴:形容竹林的苍翠和阴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字仲明,号寒山,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而著称。王令的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性、道德的深刻思考。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慈竹》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士人心态复杂的背景下,王令通过描绘竹子的特性,表达了自身的处世态度和对人心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仁爱、品德的推崇与对世俗繁华的淡泊。
诗歌鉴赏:
《慈竹》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王令通过竹子这一意象,传达了他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诗的开头“不求丹凤食,不学景龙吟”,以否定的方式表明了诗人对世俗繁华和外在浮华的拒绝。丹凤和景龙分别象征着高贵和华丽,而诗人却选择了内心的宁静与慈仁。接下来的“自有慈仁意,相依岁月深”,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宽厚与善良,显示出一种与自然、时间相依相伴的深厚情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出“潜符君子道”,表明这种仁爱和宽厚是君子所应具备的品德。然而,面对社会的现实时,诗人感到羞愧,因为世人往往迷失于名利之中。最后一句“徒尔秋郊外,青青数亩阴”,描绘了秋天郊外的竹林,既是一种自然景象的体现,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安宁与坚守。
整首诗以竹为媒介,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具有非常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求丹凤食,不学景龙吟:表明诗人不追求高贵的生活,不模仿华丽的声势。
- 自有慈仁意,相依岁月深:强调诗人内心的宽厚仁爱,与岁月长久相伴。
- 潜符君子道,可媿世人心:隐含君子的品德,批判世人的心态。
- 徒尔秋郊外,青青数亩阴:描绘自然的静谧与美好,表达内心的安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丹凤食”与“景龙吟”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竹子象征高洁的品德,隐喻诗人理想的人格追求。
- 排比:通过否定的方式,排比出诗人对世俗的拒绝。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内心的仁爱与品德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向往,以及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构成了诗歌的核心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高洁、坚韧和柔韧的品德,代表了诗人内心的理想。
- 秋郊:象征宁静、沉思的环境,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我的反思。
- 阴影:竹林的阴影,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深邃,传递出一种宽厚的心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不求丹凤食”中,“丹凤”象征什么?
- A. 高贵的生活
- B. 普通的生活
- C. 乡村的宁静
- D. 诗人的理想
-
“自有慈仁意”中的“慈仁”指的是什么?
- A. 生活的富裕
- B. 内心的宽厚与善良
- C. 社会的繁华
- D. 自然的美好
-
诗人在最后描绘的“青青数亩阴”代表什么?
- A. 竹林的美丽
- B. 诗人的孤独
- C. 对世俗的厌倦
- D. 宁静的内心
答案:
- A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竹石》 by 郑板桥:同样以竹为题,表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 《赠友人》 by 王维:表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王令的《慈竹》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王令更注重内心的修养,而陆游则更多地反映了对现实的感慨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王令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