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长桥》
时间: 2025-04-27 18:56:11意思解释
吴江长桥
作者: 王令 〔宋代〕
原文展示
老匠铁手风运斤,一挟刃入千山髠。
明堂有在不见用,此为失地犹济人。
西巨泽江海通,狞风撼地波撑空。
当道独能支地险,更东安得与天穷。
莫比垂天绅,莫比跨地带。
渴龙枯死乾无鳞,绝海失舟踏鲸背。
秦帝东游逐仙迹,累重肉多飞未得。
三洲水隔不到山,借得紫虹千万尺。
平时尘土埋英雄,吾亦弃剑来游东。
欲观水尽朝宗海,安得身乘破浪风。
为约他年可归处,频倚栏干不思去。
季鹰范蠡不足奇,待我为名千古归。
白话文翻译
老匠用铁手掌控风的运作,手中一刀便能切入千山之中。
明堂的存在却看不到实际的用处,这就是失去土地却依然帮助人的原因。
西边的巨泽与江海相连,狂风震撼大地,波涛撼动天空。
在险道上,只有我能支撑大地的艰险,若往东又如何能与天穷尽呢?
不要与那高悬的天绳相比,也不要与跨越大地的带子相比。
干涸的龙因无鳞而渴死,在无船的情况下踏上鲸背。
秦帝东游追寻仙踪,重重的肉身飞不起来。
三洲的水隔绝了山,借得紫虹千万尺的距离。
平日里尘土埋没了英雄,我也弃剑东游。
想要观赏水尽朝宗的海,怎么能乘风破浪呢?
为了约定他年归来的地方,频频倚靠栏杆却迟迟不愿离去。
季鹰和范蠡并不奇特,期待我为名留千古。
注释
- 老匠: 指技艺高超的工匠。
- 明堂: 古代祭天的场所,这里指代一种理想的境界或社会。
- 狞风: 狂暴的风。
- 秦帝: 指秦始皇,他曾东巡寻求长生不老之术。
- 季鹰: 季札,春秋时期的名士;范蠡: 春秋时期的商人和政治家,以谋略见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字子贞,号懋亭,苏州人,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令游历吴江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诗歌鉴赏
《吴江长桥》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人生哲思而著称。诗中通过对工匠的描绘,展现了人类技艺的伟大与自然的雄伟,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和谐的景象。王令在诗中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浩瀚与人类渺小。
诗中提到的“渴龙”、“绝海失舟”,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剧烈变化,也暗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无助与渺小。而“欲观水尽朝宗海,安得身乘破浪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与对理想的追求,尽管现实中面临困难与挑战。最后,诗人以“季鹰范蠡不足奇”来结束,显示了他对于历史名人的淡然,强调自己追求永恒名声的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匠铁手风运斤: 以老匠的技艺比喻人对自然的掌控。
- 明堂有在不见用: 理想的存在却无实际作用,暗含社会现实的无奈。
- 狞风撼地波撑空: 描绘自然力量的强大与威猛。
- 更东安得与天穷: 表达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老匠”比喻人类技艺。
- 对仗: 诗句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宏伟的自然景观及对人类命运的反思,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老匠: 代表技艺与经验。
- 明堂: 代表理想与追求。
- 渴龙: 自然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令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秦帝”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汉武帝
- B. 唐太宗
- C. 秦始皇
- D. 宋理宗
- 答案: C
-
诗的主题主要涉及哪方面的思考?
- A.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 B. 爱情与离别
- C. 战争与和平
- D. 个人与社会
-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系列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令的《吴江长桥》与李白的《庐山谣》均以自然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与理想。王令更强调人类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个人的豪迈与奔放。
参考资料
- 王令《吴江长桥》相关研究文献
- 《宋代诗歌研究》 - 相关章节分析王令的诗作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鉴赏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