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臣旌节贵,万里护牂牁。
夏月天无暑,秋风水不波。
朝衣蟠艾绶,戎幕偃雕戈。
满岁归龙阙,良哉伫作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汉臣荣华的赞美,赞颂他们在万里之外守护牂牁的伟大使命。在夏天,天空没有炎热,秋风轻拂,水面平静如镜。朝服上缠绕着艾绶,战幕下安静地摆放着雕戈。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可以归来龙阙,真是美好,忍不住想要歌唱。
注释:
字词注释:
- 旌节:指官员的标志和荣誉。
- 牂牁:地名,位于今贵州一带,常用来指代边疆的守卫。
- 蟠:缠绕、盘绕的意思。
- 艾绶:古代官员衣服上的装饰,象征权威。
- 戎幕:指军营或战场的帐幕。
- 龙阙:指皇宫或朝廷的地方。
典故解析:
- 此诗中提到的“汉臣”指的是汉代的官员,诗人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和职责,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羊士谔,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常表达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边疆官员的生活,反映出对他们坚守职责的认可与赞美,同时也表现出对家国情怀的思考。
诗歌鉴赏:
《寄黔府窦中丞》是羊士谔的一首佳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意象,展示了汉臣在边疆守卫的伟大与荣耀。开篇的“汉臣旌节贵”便引出了对官员身份的赞美,随即“万里护牂牁”则强调了他们的职责与使命,展现出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的宁静,传达出一种安详与和谐的气氛。“夏月天无暑,秋风水不波”,这两句既描绘了边疆的自然景象,也暗示了官员在守边过程中的内心平静与满足。诗的后半部分,提到“朝衣蟠艾绶”,不仅展示了官员的身份,也暗含了他们在职责与荣耀之间的关系。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官员的赞美,也有对他们辛劳的理解,表现出诗人对国家与人民的深切关怀。最后一句“良哉伫作歌”更是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感动与欣慰,想要以歌声来表达对这份荣耀与责任的赞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臣旌节贵:汉朝的官员象征着荣耀与地位。
- 万里护牂牁:他们在遥远的边疆守护国家,职责重大。
- 夏月天无暑,秋风水不波:描绘出边疆宁静的自然环境,暗示着官员内心的平静。
- 朝衣蟠艾绶:官员身着正式服装,显示出他们的身份与责任。
- 戎幕偃雕戈:在军营中,战斗的武器安静地摆放,强调一种安宁。
- 满岁归龙阙:经过一年的辛苦工作,终于可以归来朝廷。
- 良哉伫作歌: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动,想要歌唱这份荣耀。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夏月天无暑,秋风水不波”,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通过“朝衣”、“戎幕”等意象,表现出官员的身份与责任,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汉臣的敬仰与赞美,表现出一种对国家、对职责的深厚情感,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旌节:象征着官位与荣耀。
- 牂牁:代表着边疆的责任与使命。
- 夏月与秋风: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宁静。
- 朝衣与戎幕:分别代表文与武,体现出官员的多重身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牂牁”指的是哪里?
- A. 中原地区
- B. 边疆地区
- C. 南方地区
- D. 北方地区
-
诗中的“夏月天无暑”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炎热
- B. 宁静
- C. 冷酷
- D. 激昂
-
“良哉伫作歌”中的“良哉”是什么意思?
- A. 美好
- B. 悲伤
- C. 兴奋
- D. 失落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描写了对官员职责的思考,但更多表现了离别的情感。
- 杜甫的《登高》则强调了人生的苦痛与国家的忧患,展现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相关的古代文学研究文章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