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移琪树
作者: 羊士谔 〔唐代〕
爱此丘中物,烟霜尽日看。
无穷碧云意,更助绿窗寒。
白话文翻译:
我爱这山丘上的植物,烟霜消散后每日欣赏它的美丽。
无尽的碧云情思,更增添了窗外的寒冷。
注释:
字词注释:
- 丘中物:指山丘中的植物或树木。
- 烟霜:指寒冷天气带来的霜冻。
- 碧云意:形容天空中碧蓝的云彩,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感。
- 绿窗寒:窗外的景象寒冷而清新,绿意盎然。
典故解析: 本诗主要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内心情感的深思。虽然没有特定的典故,但诗中蕴含的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在唐代诗歌中是常见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羊士谔,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抒情诗见长,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创作背景: 《初移琪树》写于唐代,正值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创作氛围浓厚。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及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初移琪树》是一首表现诗人对自然热爱的抒情诗。诗的开头“爱此丘中物”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山丘中植物的喜爱,体现了一种与自然亲密的关系。紧接着的“烟霜尽日看”,描绘了诗人对植物的细致观察,表现了一种静谧的美感。此句不仅传达了植物在寒霜之后的生机,也暗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无穷碧云意”则引入了天空的辽阔,进一步拓展了诗的意境,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无边无际的梦境之中。碧云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那种悠远的思绪。最后一句“更助绿窗寒”则形成了一个精妙的对比,窗外的绿色与寒冷的气息相互交织,仿佛在暗示诗人在温暖与寒冷之间的内心挣扎。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的欣赏和对生命的感悟,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对自然与人文情感的结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爱此丘中物: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烟霜尽日看:强调了对植物的细致观察,且在烟霜消散后,植物的美更加凸显。
- 无穷碧云意:引入无尽的天空,象征着诗人心中的无限思绪。
- 更助绿窗寒:窗外的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形成了一种寒冷而清新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碧云意”比喻诗人的情感。
- 对仗:前后两句在形式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以自然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珍惜,通过对植物和天空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孤寂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丘:象征自然与生命。
- 烟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碧云:象征着诗人的思维与情感的自由。
- 绿窗: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爱此丘中物”是指什么?
- A. 对山丘的爱
- B. 对植物的爱
- C. 对天空的爱
- D. 对寒霜的爱
-
“无穷碧云意”中的“碧云”象征什么?
- A. 自然的美
- B. 诗人的思考
- C. 寒冷的天气
- D. 生命的脆弱
-
此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悲伤
- B. 喜悦
- C. 宁静与思考
- D. 激昂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的宁静,但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而羊士谔的《初移琪树》则更侧重于与自然的直接互动与感受。两者均展现了唐代诗歌中对于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