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隐括梁元帝采莲赋为小词》
时间: 2025-01-26 07:08: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隐括梁元帝采莲赋为小词
作者:袁荣法 〔近代〕
水溅兰桡,芦侵罗荐。
徐回鹢,溪头见。
芰荷香里杂衣香,
红莲乱却如花面。
荇湿沾衫,菱长绕钏。
轻移桂棹浮萍绊。
芙蓉采得满船归,
歌声渐入江南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了采莲时的情景。小船在水面轻轻摇晃,水花溅起,芦苇侵入了轻薄的罗裙。舟行缓慢,在溪流边看见的景象。荷花的香气与衣物的香气交织在一起,红色的莲花错落如同美丽的面容。湿漉漉的荇菜沾湿了衣衫,菱角缠绕在船桨旁。轻轻移动着桂木船桨,浮萍却在船边缠绕。采到的芙蓉花满船而归,歌声渐渐传入江南的岸边。
注释
- 兰桡:兰色的小船。
- 罗荐:轻薄的罗裙。
- 鹢(yì):一种水鸟,常在水边出现。
- 芰荷:指荷花,荷花的香气。
- 荇:水生植物,常见于池塘。
- 菱:水生植物,菱角的植物。
- 桂棹:用桂木做的船桨。
典故解析
这首词受《梁元帝采莲赋》的影响,采莲赋是梁元帝的作品,描绘了水乡的美丽景色和采莲的乐趣。词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荣法,近代诗人,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与创新,风格独特,既有古典韵味又融入了现代情感。
创作背景:本词创作于近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绘古典场景,表达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踏莎行·隐括梁元帝采莲赋为小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代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展现了诗人在水边采莲的悠闲时光。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水溅兰桡”、“芦侵罗荐”,生动地表现了小船在水面上轻轻摇曳的情景,带给读者清新而又宁静的感受。整首词的意境如同一幅水墨画,描绘出了一幅优雅、恬静的江南风光图。
词中融合了多种感官体验,例如视觉的美丽景色、嗅觉的荷花香气、触觉的水滴和湿衣,形成了一种交融的美感。在最后一句“歌声渐入江南岸”中,描绘了人们在采莲归来时欢快的歌声,给人一种温暖和愉悦的感觉。这首词不仅是对江南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和享受,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溅兰桡:描绘船在水中前行,水花四溅,展现动感。
- 芦侵罗荐:芦苇的生长侵入了轻薄的罗裙,暗示自然的亲密接触。
- 徐回鹢,溪头见:水鸟缓慢飞回,展现了宁静的水边环境。
- 芰荷香里杂衣香:荷花的香气与衣物的香气混合,营造出美好的氛围。
- 红莲乱却如花面:红莲花朵繁茂,宛如美丽的面容,形象生动。
- 荇湿沾衫:水生植物的湿气沾湿了衣衫,增添了细腻的感受。
- 菱长绕钏:菱角植物缠绕在船桨旁,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轻移桂棹浮萍绊:轻轻划动桂木船桨,浮萍缠绕在船边,展现劳作的乐趣。
- 芙蓉采得满船归:采到的芙蓉花满船而归,象征丰收的喜悦。
- 歌声渐入江南岸:欢快的歌声传入江南岸边,表现出归家的愉快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莲乱却如花面”,将红莲比作美丽的面容,形象生动。
- 拟人:如“轻移桂棹浮萍绊”,赋予自然物以人的动作,增强生动感。
- 对仗:如“芰荷香里杂衣香”、“荇湿沾衫,菱长绕钏”,对称工整,增加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采莲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愉悦,展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桡:象征着轻盈与优雅。
- 芦苇:代表自然的生机与繁茂。
- 荷花:象征美丽与纯洁。
- 歌声:象征欢乐与生活的乐趣。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江南水乡的自然画卷,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水溅兰桡”描绘的是哪个场景?
- A. 船在水中行驶
- B. 采莲的乐趣
- C. 荷花盛开的景象
-
“荇湿沾衫”中的“荇”指的是?
- A. 一种水生植物
- B. 一种鱼类
- C. 一种水鸟
-
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离别的伤感
- B. 回家的喜悦
- C. 对自然的感慨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南春》:白居易
- 《采莲曲》:李白
诗词对比:
- 《江南春》:同样描绘了江南的春景,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生活的乐趣。
- 《采莲曲》:表达了采莲的乐趣,与本词有相似的主题,但风格上更加直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通过以上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踏莎行·隐括梁元帝采莲赋为小词》的艺术魅力与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