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榴》

时间: 2025-01-11 01:26:34

得种从西域,移根在帝乡。

鲜葩猩染血,美味蔗为浆。

入献殊诸果,敷荣后众芳。

丹房高照日,绿叶半凋霜。

酿酒扶南国,题诗白侍郎。

浓阴兼茂实,相对度炎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庭榴 杨亿 〔宋代〕

得种从西域,移根在帝乡。 鲜葩猩染血,美味蔗为浆。 入献殊诸果,敷荣后众芳。 丹房高照日,绿叶半凋霜。 酿酒扶南国,题诗白侍郎。 浓阴兼茂实,相对度炎凉。

白话文翻译

从西域得到了石榴的种子,在帝都种植。 鲜艳的花朵如同猩猩的血染成,美味的果实如同甘蔗的汁液。 作为特殊的果实进献给皇宫,在众多花卉之后绽放。 红色的果实高高挂在阳光下,绿叶在霜中半凋。 用石榴酿造美酒在扶南国,题诗的白侍郎。 浓密的树荫和丰硕的果实,共同经历了炎热的夏天和凉爽的秋天。

注释

  • 得种从西域:石榴原产于伊朗等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 移根在帝乡:指在京城种植。
  • 鲜葩猩染血:形容石榴花鲜红如血。
  • 美味蔗为浆:形容石榴果实甜美如甘蔗汁。
  • 入献殊诸果:指石榴作为珍贵的果实进献给皇宫。
  • 敷荣后众芳:石榴花在众多花卉之后绽放。
  • 丹房高照日:形容石榴果实红艳,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 绿叶半凋霜:指石榴叶在霜降时部分凋落。
  • 酿酒扶南国:扶南国(今越南)有酿造石榴酒的传统。
  • 题诗白侍郎:指诗人自己题诗。
  • 浓阴兼茂实:形容石榴树既有浓密的树荫,又有丰硕的果实。
  • 相对度炎凉:石榴树经历了炎热的夏天和凉爽的秋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亿(974-1020),字大年,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是宋代文学的重要人物,尤其擅长诗歌和骈文。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石榴的美丽和珍贵,以及它在帝都的种植和用途。石榴在宋代被视为珍贵的果实,常用于进献皇宫。诗中通过对石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皇家礼仪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石榴的描绘,展现了其美丽和珍贵。诗中“鲜葩猩染血”和“美味蔗为浆”生动地描绘了石榴花的鲜红和果实的甜美。石榴在宋代被视为珍贵的果实,常用于进献皇宫,诗中“入献殊诸果”反映了这一点。此外,诗中还提到了石榴的用途,如酿酒和题诗,展现了石榴的多重价值。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皇家礼仪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得种从西域:石榴原产于伊朗等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 移根在帝乡:指在京城种植。
  3. 鲜葩猩染血:形容石榴花鲜红如血。
  4. 美味蔗为浆:形容石榴果实甜美如甘蔗汁。
  5. 入献殊诸果:指石榴作为珍贵的果实进献给皇宫。
  6. 敷荣后众芳:石榴花在众多花卉之后绽放。
  7. 丹房高照日:形容石榴果实红艳,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8. 绿叶半凋霜:指石榴叶在霜降时部分凋落。
  9. 酿酒扶南国:扶南国(今越南)有酿造石榴酒的传统。
  10. 题诗白侍郎:指诗人自己题诗。
  11. 浓阴兼茂实:形容石榴树既有浓密的树荫,又有丰硕的果实。
  12. 相对度炎凉:石榴树经历了炎热的夏天和凉爽的秋天。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鲜葩猩染血”和“美味蔗为浆”,用猩猩的血和甘蔗的汁液比喻石榴花的鲜红和果实的甜美。
  • 对仗:如“丹房高照日,绿叶半凋霜”,通过颜色和状态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石榴的描绘,展现了其美丽和珍贵,以及在帝都的种植和用途。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皇家礼仪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鲜葩猩染血:形容石榴花鲜红如血。
  • 美味蔗为浆:形容石榴果实甜美如甘蔗汁。
  • 丹房高照日:形容石榴果实红艳,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 绿叶半凋霜:指石榴叶在霜降时部分凋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石榴原产于哪个地区? A. 中国 B. 西域 C. 扶南国 D. 帝乡

  2. 诗中“鲜葩猩染血”形容的是什么? A. 石榴叶 B. 石榴花 C. 石榴果实 D. 石榴树

  3. 诗中提到的“酿酒扶南国”是指什么? A. 用石榴酿造美酒 B. 扶南国进献美酒 C. 扶南国种植石榴 D. 扶南国题诗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石榴》:苏轼的这首诗也描绘了石榴的美丽和珍贵,与杨亿的诗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杨亿的《庭榴》与苏轼的《石榴》都描绘了石榴的美丽和珍贵,但杨亿的诗更多地强调了石榴在皇家礼仪中的地位,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石榴自然美的欣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杨亿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鉴赏。
  • 《苏轼诗集》:收录了苏轼的诗歌,包括《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