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和赵国兴知录韵)》

时间: 2025-01-11 22:51:38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

最无聊处秋光到。

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

尘埃也走咸阳道。

为谁书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和赵国兴知录韵)
作者:辛弃疾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
最无聊处秋光到。
西风林外有啼鸦,
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
尘埃也走咸阳道。
为谁书便幡然,
至今此意无人晓。

白话文翻译

我的道路漫长而悠远,心中充满忧虑。
在最无聊的时刻,秋光悄然到来。
西风吹来,林外传来啼鸦的声音;
斜阳下,山脚多了衰败的青草。
我常常怀念商山,那时的四位老者。
尘埃在咸阳大道上也会随风而去。
我为谁写下这些,忽然间变得如此感慨,
至今没有人能理解我的心意。

注释

  • 吾道悠悠:我的道路漫长而悠远。
  • 忧心悄悄:心中忧虑,心事重重。
  • 无聊处秋光到:感受到无聊的时候,秋天的光景到来了。
  • 啼鸦:乌鸦的叫声,象征孤独与哀愁。
  • 斜阳:夕阳,暗示时间的流逝。
  • 商山:指商山的四位老者,是历史人物,象征着老成持重。
  • 尘埃也走咸阳道:尘埃随风而去,咸阳道指古代通往咸阳的道路,象征历史的流逝与不可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宋代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以豪放、激昂的词风著称,作品多描绘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是“词中之龙”。辛弃疾的诗词多受其军事生涯和爱国情怀影响。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辛弃疾晚年,正值他经历了许多政治挫折和人生苦闷之时。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他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思。

诗歌鉴赏

《踏莎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对往昔的追忆。开篇“吾道悠悠,忧心悄悄”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境,悠长的道路象征着人生的漫长旅程,而“忧心”则为全诗奠定了忧伤的基调。随着“最无聊处秋光到”,诗人开始感受到秋天的到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接下来的“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中,西风与啼鸦的意象交织,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夕阳下的衰草则象征着衰老与失落,暗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无奈。

在回忆“长忆商山,当年四老”的部分,诗人追忆起与友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反衬出自己孤独的现状。“尘埃也走咸阳道”则用历史的沉淀与尘埃的流动,传达出一种对历史的感慨与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最后两句“为谁书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则是情感的升华,诗人对自己内心情感的迷惘与无奈,强调了自我反思与孤独的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与忧虑。
  2. 最无聊处秋光到:在无聊时刻,秋天的光景悄然来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3. 西风林外有啼鸦:西风带来了啼鸦的声音,增添了孤独的氛围。
  4. 斜阳山下多衰草:夕阳下的衰草,象征生机的消逝与时间的流逝。
  5.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怀念往昔美好时光,提到四位老者,暗示成熟与智慧。
  6. 尘埃也走咸阳道: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流逝,诗人感慨万千。
  7. 为谁书便幡然:写下这些感慨,似乎是为谁而作,显得孤独。
  8. 至今此意无人晓:内心的感受无人理解,强调孤独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一条漫长的道路,表达人生的感慨。
  • 拟人:秋光、啼鸦等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绪。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往昔的怀念,流露出浓厚的孤独与无奈之感,反映了诗人深刻的历史感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啼鸦:孤独与哀愁的象征。
  • 斜阳:暗示夕阳西下,时间的推移与生命的终结。
  • 衰草:代表衰老与失落的象征。
  • 商山四老:象征智慧与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吾道悠悠,忧心悄悄”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忧虑
    C. 平静

  2. “西风林外有啼鸦”中,啼鸦象征了什么? A. 喜悦
    B. 孤独
    C. 希望

  3. 诗人对往昔有怎样的情感表现? A. 忘却
    B. 怀念
    C. 轻视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均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人生的感慨,但辛弃疾的情感更为激昂,李清照则更显柔婉与细腻。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诗词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