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折杨柳歌 其三
放马孟津岸,饮马孟津河。
虽是虏家儿,爱听汉儿歌。
白话文翻译:
在孟津的岸边放马,在孟津的河里饮马。
虽然他是敌人的孩子,却喜欢听汉人的歌谣。
注释:
- 放马:放开马匹,让其自由活动。
- 孟津:指的是孟津,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是黄河的一段水域。
- 虏家儿:指的是敌人的孩子,这里可能暗指北方的游牧民族。
- 汉儿歌:指汉族人的歌谣,代表着汉文化。
典故解析:
- 孟津: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诗篇。这里的饮马象征着交通和交流。
- 虏家:在古代中国,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汉人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常常成为文学作品的主题。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攀龙,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及人情。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正值汉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融的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文化现象。
诗歌鉴赏:
《折杨柳歌 其三》通过简单的描写,展现了汉文化的包容性与吸引力。诗中描绘的孟津河岸,既是自然风光的写照,也是文化交流的场所。放马与饮马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洒脱与自由,仿佛在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尤其是最后两句,虽然提到“虏家儿”,却强调了他对汉人歌谣的喜爱,表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欣赏和接纳。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反映了李攀龙对美好人性的一种向往,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和谐共处的期待。诗人通过平淡的措辞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深刻的文化思考,使这首诗在简约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放马孟津岸”:描绘了在美丽的河岸上,马匹自由自在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轻松的生活态度。
- “饮马孟津河”: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环境的优美,河水清澈,适合马匹饮水。
- “虽是虏家儿”:提到敌人的孩子,暗示着文化的冲突和距离。
- “爱听汉儿歌”:却表现出对汉文化的亲近与喜爱,突显了文化的交融。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工整,具备对称美。
- 意象:通过“马”、“河”等意象,传达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比喻:将人和马的自由畅快比作一种生活状态的向往。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表达了一种包容与欣赏的情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和谐的美好期望。
意象分析:
- 孟津:象征着交通与交流,代表着文化的交汇。
- 马:象征着自由与生活的洒脱。
- 歌: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表达,体现出汉文化的魅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放马孟津岸”中“放马”意指: a) 驯马
b) 让马自由活动
c) 赛马 -
诗中提到的“虏家儿”是指: a) 汉人的孩子
b) 敌人的孩子
c) 诗人的孩子 -
该诗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关系? a) 对立
b) 交融
c) 隔绝
答案:
- b) 让马自由活动
- b) 敌人的孩子
- b) 交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李攀龙在《折杨柳歌 其三》中表现的对文化交融的欣赏形成鲜明对比。杜甫的诗歌关注社会的苦难,而李攀龙则展现了文化的和谐与包容,两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攀龙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
- 《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文化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