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

时间: 2025-01-11 01:43:33

河桥残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

羌虏不知萧索尽,月明空向笛中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折杨柳
作者: 晏铎 〔明代〕
河桥残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
羌虏不知萧索尽,月明空向笛中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河桥边的残柳,树枝稀疏,仿佛在为行人送别。远方的羌族敌人并不知道这种萧条的情景,只是在月明之夜,笛声空荡荡地回响。


注释:

  • 河桥:指的是横跨河流的桥,常是人们来往的地方。
  • 残柳:形容柳树枯萎,失去许多枝条,象征凋零与离别。
  • 羌虏:指羌族及其族群,古代游牧民族,常与中原王朝有冲突。
  • 笛中吹:笛声在安静的夜晚显得尤为孤独,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晏铎,明代诗人,擅长写诗,作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离别的场合,可能是在送别友人或亲人之际,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思索,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脆弱与珍贵。

诗歌鉴赏:

这首《折杨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的开头“河桥残柳半无枝”描绘了一幅萧条的景象,柳树的残缺象征着离别的伤感,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接着“多为行人赠别离”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主题,柳树的残缺不仅是自然的凋零,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无奈。

后两句“羌虏不知萧索尽,月明空向笛中吹”则将视角转向远方的羌族,他们对这种情感的无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幅画面中,羌虏的无关紧要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笛声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寂,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与无助。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传达了深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离别的苦涩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是一首具有很强情感共鸣的作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河桥残柳半无枝”:描绘出河边柳树的萧条,暗示离别的情感。
    • “多为行人赠别离”:强调行人离去时的情感,柳树成为离别的象征。
    • “羌虏不知萧索尽”:远方的羌族对于这种凄凉的情景毫无察觉,形成对比。
    • “月明空向笛中吹”:笛声在月夜下显得孤独,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羌虏的无知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柳树、笛声、月光等意象相互交织,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主题思想:全诗表现了离别的伤感与人际关系的脆弱,强调了在孤独中对情感的思索与感慨。

意象分析:

  • :象征离别与伤感,常作为送别的意象。
  • 笛声:代表孤独与思念,在夜晚的空旷中显得格外清晰。
  • 月光:象征宁静与孤独,映衬诗人的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河桥残柳”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离别
    B. 友情
    C. 战争

  2. “羌虏不知萧索尽”中的“羌虏”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羌族
    C. 满族

  3. 该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哀伤
    C. 无奈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比如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离别之情,但其语言更加豪放,情感更为奔放,与晏铎的细腻和沉郁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情感与意象:古代诗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