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女儿 其六 寄妍华》

时间: 2025-01-26 04:32:34

草树天黏,乌鸟云潜。

正南望、欲认春时路。

奈愁心怎说?

恨眉长结,华发频添。

梦断江头何处,画楼畔、雨纤纤。

但重重、只是思量著,记钗痕入袖,鬓香流枕,环响当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女儿 其六 寄妍华
袁克文 〔清代〕
草树天黏,乌鸟云潜。
正南望欲认春时路。
奈愁心怎说?
恨眉长结,华发频添。
梦断江头何处,
画楼畔雨纤纤。
但重重只是思量著,
记钗痕入袖,
鬓香流枕,
环响当帘。

白话文翻译:

草木繁盛,天空似乎黏在一起,乌鸟在云间潜行。
我正朝南望去,想要辨认春天的路途。
可我这愁苦的心情又该如何诉说呢?
恨只恨眉头总是紧锁,白发日益增添。
梦境在江边破碎,不知何处是归途,
画楼旁细雨轻落,宛如纤纤的丝线。
只是层层叠叠的思念在心中萦绕,
记得你那钗痕留于袖中,
鬓间的香气流淌在枕边,
帘外的环声轻轻响起。

注释:

  • 草树天黏:草木繁茂,天空浓厚,形容春天的气息。
  • 乌鸟云潜:乌鸦在云中潜行,暗示春天的到来。
  • 奈愁心怎说:愁苦的心情无从诉说。
  • 恨眉长结:怨恨眉头常常紧锁,形容愁苦的样子。
  • 梦断江头何处:梦境破灭,不知何处是归途。
  • 画楼畔雨纤纤:在画楼旁细雨如丝,形容细腻柔和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克文,清代诗人,字子华,号松溪,江苏人。其诗歌风格多为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常以山水、春秋为题材,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创作背景:

《好女儿 其六 寄妍华》是袁克文一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创作于清代社会背景下,诗人面对社会纷扰,借古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好女儿 其六 寄妍华》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内心的愁苦。诗的开头以“草树天黏,乌鸟云潜”描绘出春天的生机勃勃,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由春天的美景转入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往昔的怀念。

“奈愁心怎说”一句,展现了诗人心中的无奈与愁苦,似乎对外部美好的景色感到无从诉说的孤独。接下来的“恨眉长结,华发频添”更是将这种愁苦加深,眉头的紧锁与日渐增添的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内心的悲伤。

梦境的破碎与画楼旁细雨的描写,进一步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细腻的情感。最后几句“记钗痕入袖,鬓香流枕,环响当帘”,则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将思念与情感凝聚,展现出一种唯美而又略带忧伤的情境。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隐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体现了清代诗人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草树天黏:描绘春天的浓厚氛围。
  2. 乌鸟云潜:乌鸟象征春天的气息,潜行于云间。
  3. 正南望欲认春时路:想要辨认春天的来临。
  4. 奈愁心怎说?:愁苦的心情无法诉说。
  5. 恨眉长结,华发频添:怨恨眉头常紧锁,白发增多,表明内心的忧伤。
  6. 梦断江头何处:梦境破灭,不知何处可归。
  7. 画楼畔雨纤纤:细雨轻落,描绘孤独的情景。
  8. 但重重只是思量著:层层叠叠的思念在心中萦绕。
  9. 记钗痕入袖:对往昔的怀念,细腻的情感。
  10. 鬓香流枕,环响当帘:细节描写,展现情感的流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心情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 对仗:如“草树天黏,乌鸟云潜”,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钗痕”、“鬓香”,通过细腻的意象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抒发,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意象分析:

  • 草树:象征着生命和希望,春天的生机。
  • 乌鸟:代表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 华发: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雨纤纤:细雨象征着细腻的情感与孤独的思念。
  • 钗痕:代表着往昔记忆的痕迹,承载着深厚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草树天黏”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2. “奈愁心怎说”中的“愁心”是指什么?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平静
  3. 诗人通过“梦断江头何处”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无奈
    • C. 愤怒
    • D. 安宁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好女儿 其六 寄妍华》均呈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感伤,但前者更直接,而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象与细腻情感相结合,营造出更为复杂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袁克文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