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女儿 其三 从隅师偶游》

时间: 2025-01-11 14:51:27

约到黄昏,打叠温存。

便相从、缓步秋风里。

试循行曲道,暗寻深巷,轻叩閒门。

此地帘重窗锁,正依约、隔灯痕。

算当时、亦有人如玉,且分金索笑,解衣催梦,灭烛销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女儿 其三 从隅师偶游
作者: 袁克文 〔清代〕

约到黄昏,打叠温存。便相从缓步秋风里。试循行曲道,暗寻深巷,轻叩閒门。此地帘重窗锁,正依约隔灯痕。算当时亦有人如玉,且分金索笑,解衣催梦,灭烛销魂。


白话文翻译:

在黄昏时分约好相见,轻柔地相拥在一起。我们缓缓地走在秋风中,试着沿着曲折的小路,悄悄地寻找那条深巷,轻轻敲响那扇闲置的门。此地的帘子厚重,窗户紧锁,正好隔着灯光的微痕。想当年也有如玉般的人,大家一同分享金链笑语,解开衣衫催促梦境,熄灭烛光消磨灵魂。


注释:

  • 打叠温存:轻轻相拥,温柔体贴。
  • 相从:相伴、同行。
  • 曲道:弯曲的小路。
  • 深巷:幽深的小巷。
  • 閒门:闲置、无人问津的门。
  • 帘重窗锁:窗帘厚重,窗户紧闭,表示隐秘和隔绝。
  • 灯痕:灯光的痕迹,指微弱的光亮。
  • 如玉:比喻美丽的女子。
  • 金索:金色的链子,象征财富和美好。
  • 解衣催梦:解开衣服催促梦境,暗指亲密的关系。
  • 灭烛销魂:熄灭蜡烛,消耗灵魂,表达深沉的情感和缠绵的夜晚。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如玉”一词常用于古诗中形容美丽女子,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克文,清代诗人,作品多以情感细腻、意境优美而著称,擅长描绘生活中的细节,表达人的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时代背景下,士人生活多以约会、游玩为乐,诗中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情景,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存与柔情,反映了当时文人生活的浪漫。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柔美的意象,展现了一幅黄昏时分的温馨画面。诗中描绘了一对恋人相约在秋风中漫步,轻轻叩响那扇闲置的门,仿佛在诉说着彼此的思念与爱慕。诗人通过“约到黄昏,打叠温存”的描写,传达了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温柔情感,显示出一种宁静而又浪漫的氛围。

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提到的“此地帘重窗锁”“正依约隔灯痕”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似乎在暗示着一种隐秘的恋情,既有甜蜜又带着一丝忧伤。最后,诗人将“解衣催梦,灭烛销魂”结合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温存的夜晚,既有肉体的亲密,也有心灵的交融,充分展现了爱情的深邃与复杂。

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温暖和柔情的画面,令人沉醉在其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约到黄昏,打叠温存:在黄昏时分相约,温柔相拥。
  2. 便相从缓步秋风里:一起缓步走在秋风中。
  3. 试循行曲道,暗寻深巷:试着沿着曲折的小路,悄悄地寻找深巷。
  4. 轻叩閒门:轻轻敲响那扇闲置的门。
  5. 此地帘重窗锁,正依约隔灯痕:此地的帘子厚重窗户紧锁,灯光的微痕正好隔开了他们。
  6. 算当时亦有人如玉:想当年也有如玉的人。
  7. 且分金索笑:大家分享金链的笑语。
  8. 解衣催梦,灭烛销魂:解开衣衫催促梦境,熄灭烛光消磨灵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的比喻突出女性的美丽。
  • 对仗:如“解衣催梦,灭烛销魂”,形成了和谐的韵律。
  • 排比:诗句运用排比,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深刻而细腻的爱情,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温柔浪漫,以及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珍惜。诗人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昏:象征着宁静和思念的时刻。
  • 秋风:寓意着渐渐凉的情感和内心的思考。
  • 深巷:代表隐秘和私密的空间,象征恋人之间的秘密。
  • 灯痕:微弱的灯光,象征着爱情中微妙的温柔。
  • 金索:象征财富与美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烛火:象征着浪漫和温暖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秋风”主要象征什么?

    • A. 寒冷
    • B. 宁静和思念
    • C. 悲伤
  2. “解衣催梦”中的“催梦”意指什么?

    • A. 追求梦想
    • B. 亲密关系中的温存
    • C. 梦想成真
  3. 诗中描绘的场景主要是在什么时候?

    • A. 清晨
    • B. 黄昏
    • C. 深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袁克文的《好女儿 其三 从隅师偶游》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描绘了恋人之间的情感,但前者更注重场景的细腻描写,后者则侧重于内心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袁克文研究》
  • 《中国古代爱情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