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女儿 赠胡芝枫》

时间: 2025-01-11 12:46:55

歌动梁尘。

剑器公孙。

惯描摹、儿女英雄态,看丰容盛鬋,娇横罗绮,怒起风云。

杯茗偶然相聚,古今事、与评论。

待携君、更上高台望,指雁门关外,黄天荡口,西子湖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女儿 赠胡芝枫
作者: 汪东 〔清代〕

歌动梁尘。剑器公孙。
惯描摹儿女英雄态,看丰容盛鬋,
娇横罗绮,怒起风云。
杯茗偶然相聚,古今事与评论。
待携君更上高台望,
指雁门关外,黄天荡口,
西子湖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首先描绘了古代英雄的豪情,歌声在梁尘间回荡,剑器如同公孙大娘般闪耀。诗人习惯于描摹儿女英雄的风采,展现她们的美丽与气概,似乎在怒起风云之时,娇艳的衣裳在风中摇曳。偶尔在品茶时相聚,讨论古今的人事与评论。期待与君再上高台,远望雁门关外的景致,和黄天荡口、西子湖边的美丽风光。

注释

  • 梁尘:指古代的战场或隋唐时期的士兵,象征英雄的豪情。
  • 公孙:可能指公孙大娘,著名的女剑客,代表英勇的女性形象。
  • 丰容盛鬋:形容女子的丰姿和华丽的装扮。
  • 罗绮:华丽的丝织品,象征女子的美丽服饰。
  • 怒起风云:形容激烈的战斗或风起云涌的局势。
  • 雁门关:历史上著名的关口,象征边疆的雄伟。
  • 西子湖:指西湖,以美景著称,象征美好的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自然景物的独到描绘而闻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常常以女性形象为中心,表现出对女性美的赞美与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创作背景

《好女儿 赠胡芝枫》创作于清代,诗中反映了士人对女性的赞美以及对历史的思考。此时的社会正经历剧变,诗人通过对历史英雄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历史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女性的赞美与对历史英雄的追忆。开篇的“歌动梁尘”便带出一种古风,诗人通过古代的英雄人物如公孙大娘来引入主题,展示了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英勇形象。通过“娇横罗绮,怒起风云”,诗人不仅描绘了女子的美丽,更隐喻了女性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的坚韧与力量。

“杯茗偶然相聚”则转向现实,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诗人以茶为媒介,搭建了一个古今对话的平台,体现出诗人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最后,诗人展望未来,期待与友人一起再登高台,目睹更广阔的世界,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既有对美的向往又有对历史的思考,是清代诗人对女性与英雄的深刻理解与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歌动梁尘:古代的英雄气概如歌声般在战场上回荡。
  2. 剑器公孙:提到公孙大娘,象征着女性的英勇和力量。
  3. 惯描摹儿女英雄态:诗人习惯描写儿女英雄的英姿。
  4. 看丰容盛鬋,娇横罗绮:描绘女子的美丽与华丽的服饰。
  5. 怒起风云:象征激烈的局势和英雄气概。
  6. 杯茗偶然相聚:偶尔在品茶时与友人相聚。
  7. 古今事与评论:讨论历史与现代的各类事件。
  8. 待携君更上高台望:期待与友人一起登高望远。
  9. 指雁门关外,黄天荡口,西子湖滨: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象征希望与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歌动梁尘”比喻英雄的气概在历史中的延续。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赋予诗句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女性美的赞美、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友谊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诗人在时代变迁中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歌声:代表英雄的豪情与气概。
  2. 剑器:象征勇气与力量。
  3. 罗绮:代表美丽与华丽。
  4. 高台:象征理想与追求。
  5. 自然景色:如雁门关、黄天荡口、西子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公孙”指的是谁?

    • A. 武将
    • B. 女剑客
    • C. 文人
    • D. 商人
  2. “杯茗偶然相聚”在诗中表达了什么?

    • A. 忘掉过去
    • B. 友人相聚的欢乐
    • C. 战斗的紧张
    • D. 对未来的期待
  3. 诗中提到的“雁门关”象征着什么?

    • A. 美丽的风景
    • B. 英雄的气概
    • C. 边疆的雄伟
    • D. 友谊的珍贵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庐山谣》 李白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登高》 杜甫:展现了对理想与历史的思考,情感深沉。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