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黑石渡
作者: 程本立 〔明代〕
邙山障黄河,
洛水崩黑石。
方舟载车马,
烟雨行人立。
我昔将王命,
北渡祠河伯。
兹来复轺传,
观者笑曾识。
圣君禹功齐,
神龟当复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邙山阻挡着黄河,洛水在黑石处奔涌而下的景象。方舟承载着车马,烟雨中行人伫立。回想我曾受命于王,北渡前往祭祀河伯。如今又再次驾车而来,观者们笑着说我曾经来过。圣明的君主禹的功业与现在齐名,神龟应当再次出现。
注释
- 邙山:位于今河南省,地形险要,常被用作地理标志。
-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 洛水:流经洛阳的河流,古代诗词中常用。
- 方舟:用来渡河的船,象征着出行和交通。
- 河伯:河神,古人祭祀以祈求风调雨顺。
- 圣君禹:指的是大禹,古代治水的英雄,象征着治理和繁荣。
- 神龟:传说中能够预测未来的神灵,象征着智慧和预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本立,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诗词见长,作品多表现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及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时代背景下,国家政治相对稳定,人们对历史的追溯与自然的敬畏交织在一起。诗人通过描绘渡河的情景,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怀念及对未来的展望。
诗歌鉴赏
《过黑石渡》是一首融情于景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经历,传达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开篇以“邙山障黄河”引入,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震撼。接着“方舟载车马,烟雨行人立”,则描绘了一种朦胧的景象,既有行旅的匆忙,也有对自然的感慨。
“我昔将王命,北渡祠河伯”,这一句则将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相结合,表达了对古代祭祀文化的敬仰。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再次来到此地,观者对此感到陌生却又熟悉,这种情感的交错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无常与记忆的珍贵。
结尾的“圣君禹功齐,神龟当复出”则是对未来的向往,期待着智慧与治理的结合。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与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邙山障黄河:邙山高耸,遮挡了黄河,营造出险峻的地貌。
- 洛水崩黑石:洛水奔流而下,撞击黑色的石头,带来动感。
- 方舟载车马:船只承载着行人和车辆,象征着旅途与出行。
- 烟雨行人立:行人伫立在烟雨朦胧中,表现出一种凝重与思索。
- 我昔将王命:提到过去的使命,表现出历史的沉重感。
- 北渡祠河伯:祭祀河神,表达对神灵的敬仰与祈求。
- 兹来复轺传:再次来到这里,感慨万千。
- 观者笑曾识:旁观者因识得过去而笑,表现出对历史的追溯。
- 圣君禹功齐:提到大禹,展示对治水英雄的崇敬。
- 神龟当复出:期待古代的智慧和神秘再次复现,象征着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方舟载车马,烟雨行人立”,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行人“立”在烟雨中,赋予静态的景物以情感。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事件相结合,深刻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历史的交织,表达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希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邙山:代表着历史的沉重与自然的伟大。
- 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源头与生命的奔腾。
- 河伯:体现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与信仰。
- 神龟:象征着智慧与预见,反映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邙山”位于哪个地方?
- A. 河南
- B. 山西
- C. 山东
- D. 湖北
-
“我昔将王命”中提到的“王”指的是?
- A. 皇帝
- B. 河伯
- C. 大禹
- D. 诗人自己
-
本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祭祀
- B. 旅行
- C. 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 D. 爱情
答案
- A. 河南
- A. 皇帝
- C. 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渡汉江》 by 宋之问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by 辛弃疾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程本立的《过黑石渡》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反思与个人体验,而李白则是通过奇幻的自然景观表达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