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小春罗扇,团团秋月生。
蟠桃花树里,绣得董双成。
白话文翻译:
这把小小的春天罗扇,宛如圆圆的秋月在生长。
在蟠桃花树下,绣出的是董双成的图案。
注释:
- 小小:形容词,表示尺寸小。
- 春罗扇:春天用的轻薄扇子,象征着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 团团:形容圆形的状态,这里指的是秋月的圆满。
- 秋月:秋天的月亮,象征着清晰、明亮与宁静。
- 蟠桃:蟠桃是古代神话中一种仙桃,象征着长寿与美好。
- 董双成:可能是指古代著名的才子或美人,象征着美丽与才华。
典故解析:
- 蟠桃:出自《西游记》,是西王母的灵桃,传说吃了可以长生不老。
- 董双成:可能指的是董永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蕙兰,元代女诗人,其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著称。她的诗歌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女性的文学创作逐渐受到重视,孙蕙兰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情世故的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罗扇和秋天的明月为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情感的深刻体验。开头的“小小春罗扇”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温暖气息,也传达出一种轻柔而细腻的情感。接下来的“团团秋月生”则把时间转向秋天,意象的变化让人感受到四季的轮回和生命的流转。
诗中提到的“蟠桃花树”,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蟠桃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与美好,暗示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绣得董双成”,则是将美好的愿景与具体的人物形象结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在意象上更加生动和具体。董双成的出现,似乎在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美好与爱情是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整首诗在音韵上和谐,意象交织,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愁思与深深的期盼。通过春夏秋冬的交替,诗人传达了对于生命、爱情和自然的思考,让人沉浸在诗意的氛围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小春罗扇:以“小小”形容扇子,表现出一种轻盈感,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 团团秋月生:通过“团团”形容秋月的圆满,暗示着美好的时光。
- 蟠桃花树里:引入蟠桃树,象征美好事物的生长与繁盛。
- 绣得董双成:将美好与具体的人物形象结合,赋予诗歌更深的情感内涵。
修辞手法:
- 比喻:春罗扇比喻春天的温暖,秋月比喻清澈与宁静。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春扇、秋月、蟠桃等意象交错,构建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夏秋冬的变化,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展现出一种柔和而又深刻的情感基调,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罗扇:象征着春天的温暖与新生。
- 秋月:代表着清晰、宁静的时光。
- 蟠桃:象征着长寿、美好与爱情。
- 董双成:代表着美丽与才华,富有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蟠桃”象征什么? A. 繁荣
B. 长寿
C. 爱情
D. 友情 -
诗人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春天的气息? A. 拟人
B. 比喻
C. 排比
D. 对仗 -
诗中提到的“董双成”是指谁? A. 古代诗人
B. 传说中的人物
C. 现实中的人
D. 不确定
答案:
- B. 长寿
- B. 比喻
- B. 传说中的人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诗词对比:
对比孙蕙兰与李清照的作品,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情感和自然的描绘展现女性的视角,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了对爱情的伤感,而孙蕙兰则体现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体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女诗人研究》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