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雪中过陈氏山庄》
时间: 2025-02-04 15:35: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雪中过陈氏山庄
作者:曹溶 〔明代〕
肯嫌春谢,但随云飘动,冷眠湘簟。
蜡屐正宜苔径涩,此处清晖荏苒。
亲扣柴关,瀑香斜挂,全把吴山掩。
长廊鸟散,我来玉雪彻糁。
欲携一缕茶烟,和他幽意,不放笙歌染。
南宋风华萧飒尽,惟剩顽云数点。
又被闲心,十分搜剔,松竹添春靥。
雁声催到,客中佳兴难减。
白话文翻译
我并不在意春天的逝去,只愿随云飘荡,在寒冷的湘水竹席上安睡。
蜡屐鞋最适合在湿滑的苔藓小路上行走,这里的阳光渐渐暗淡。
我轻轻扣响柴门,香气的瀑布斜挂,完全遮掩了吴山的轮廓。
长廊里的鸟儿飞散,我来到这如玉般的雪地,心情畅快。
想要携带一缕茶烟,分享这幽静的情意,不愿让音乐和歌声打扰。
南宋的风华已经消逝殆尽,只剩下几缕顽固的云彩。
我又因闲适的心情,细细品味,松树和竹子为春天增添了笑靥。
雁声催促着我,客居他乡的兴致依旧高涨。
注释
- 湘簟:湘水旁的竹席,常用于形容清凉的环境。
- 蜡屐:一种木底鞋,常用于雨天或湿滑的地方。
- 清晖:指阳光清亮的光辉。
- 瀑香:形容香气如瀑布般洒落。
- 顽云:顽固不化的云,形容天上的云彩。
典故解析
“南宋风华”提及了南宋时期的繁荣盛世,诗人借此表达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怀念与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溶,明代诗人,是一位以词著称的文人,作品多表现自然风光及个人情感,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诗人游览陈氏山庄时,借用雪景和自然环境表达个人的闲适与对过往岁月的感怀。
诗歌鉴赏
《念奴娇 雪中过陈氏山庄》是一首描写雪中山庄的词作,诗人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往事的回忆。词的开头便以“肯嫌春谢”引入,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淡然态度,随云飘动,形象地展示了他恬淡的心境。
蜡屐行走于湿滑的苔径,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亲扣柴关”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庄生活图景,香气四溢的环境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长廊飞散的鸟儿与“玉雪彻糁”的意境,更是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趣融为一体。
此外,诗中提到的“南宋风华萧飒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逝去与对往昔盛世的感慨,反映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最后以“雁声催到,客中佳兴难减”作结,展现了诗人纵使身处异乡,依然能保持高昂的情绪,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肯嫌春谢:不在乎春天的逝去。
- 随云飘动:愿意随风而行,体现出一种洒脱。
- 冷眠湘簟:在湘水旁的竹席上安眠,享受自然的宁静。
- 蜡屐正宜:蜡屐非常适合在湿滑的路上行走。
- 全把吴山掩:香气遮掩了吴山的轮廓,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香气比作瀑布,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松竹添春靥”,对称工整,增加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往昔的怀念,同时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宁静、闲适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宁静。
- 湘簟:代表自然清幽的环境。
- 蜡屐:象征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
- 吴山:象征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蜡屐正宜苔径涩”描述了什么情景?
- A. 春天的景色
- B. 雪后的山庄
- C. 夏日的海边
-
诗人对南宋风华的态度是?
- A. 怀念
- B. 赞美
- C. 忽视
-
“冷眠湘簟”中“冷眠”指的是什么?
- A. 睡觉时冷
- B. 在寒冷中安睡
- C. 只是在想念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柳宗元
- 《春夜喜雨》 杜甫
诗词对比
《江雪》与《念奴娇》都描绘了雪中景色,但《江雪》更偏向孤独与清冷,而《念奴娇》则展现了闲适与对过往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