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郑延平王祠堂用梦窗游灵岩韵》
时间: 2025-01-23 08:07: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 郑延平王祠堂用梦窗游灵岩韵 作者: 梁启超 〔清代〕
甚九州尽处起悲风,
汉军落前星。
剩百年花鸟,种愁荒砌,
啼血空城。
夜半灵来灵去,
海气挟蛟腥。
似诉兴亡恨,铃语声声。
今日红羊又换,
算学仙辽鹤,有梦都醒。
对斜阳无语,
弹泪满冬青。
渐东流夜潮去急,
荡旧时明月下寒汀。
凭谁问,閟重重恨,
树靡东平。
白话文翻译:
在这九州尽头的地方,悲风四起,
汉朝的军队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孤独。
百年间只剩下这花鸟,生长在荒凉的台阶上,
这啼哭声如同在空城中流淌。
半夜的灵魂来去无定,
海气中弥漫着蛟龙的腥味。
似乎在诉说着兴亡的悲恨,铃声此起彼伏。
今日的红羊又换了,
算是追求仙人的辽鹤,梦中却已醒来。
面对斜阳无言以对,
泪水浸湿了冬青的枝头。
夜潮渐渐东流而去,
在旧时明月下的寒汀上荡漾。
谁来问我这重重的怨恨,
那东平的树木已然凋零。
注释:
- 甚:何等,表示程度。
- 九州:古代对中国的称呼,指九个区域,象征辽阔的土地。
- 汉军:指汉朝的军队。
- 啼血:形容悲痛至极,似乎在哭泣。
- 灵来灵去:灵魂来来往往。
- 海气:海洋的气息。
- 蛟腥:形容海中的生物腥味。
- 算学仙辽鹤:比喻追求高远的理想。
- 弹泪:形容悲伤至极,泪水如同弹落的雨滴。
- 渐东流夜潮去急:夜潮向东流去,急促而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晚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倡导维新变法,推动民主思想,作品多以抒情和对时事的关注为特点。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末,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梁启超在此时抒发了对国家衰败的忧虑与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表达了他对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八声甘州》以其悲凉的情绪和深沉的历史感,展现了作者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开篇便以“甚九州尽处起悲风”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悲伤与压抑的氛围。汉军的孤寂与花鸟的凋零,隐喻着国家的衰落与个人理想的破灭。诗中“夜半灵来灵去”的描写,透出一种灵魂的漂泊与不安,象征着在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无奈。
“似诉兴亡恨,铃语声声”,铃声如同历史的回响,诉说着兴亡的无情与心中的怨恨。对于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人内心的挣扎。最后的“凭谁问,閟重重恨,树靡东平”则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感叹历史的无情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整首诗兼具悲壮与细腻,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心忡忡,也有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思,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意识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甚九州尽处起悲风:九州的尽头,悲风萧瑟,象征着国家的衰亡。
- 汉军落前星:汉朝的军队在夕阳下显得孤独,暗示历史的沉沦。
- 剩百年花鸟,种愁荒砌:只剩下花鸟在荒凉的地方生长,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 啼血空城:空城中充满了悲痛的哭声,象征着失去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国家的衰败比作“啼血空城”,增强了悲凉的氛围。
- 拟人:灵魂的来去无定,赋予了灵魂以情感,表现了内心的挣扎。
- 对仗:如“似诉兴亡恨,铃语声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表现了对国家衰亡的痛惜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悲风:象征着国家的悲痛与衰败。
- 汉军:代表历史的沉重与孤独。
- 花鸟:象征美好与脆弱,寄托对过往的怀念。
- 灵:象征个人的灵魂与内心的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甚九州尽处起悲风”中的“九州”指的是: A. 中国的地理区域
B. 一种自然现象
C. 一种文化现象
D. 一种动物 -
“啼血空城”中的“啼血”指的是: A. 快乐的哭泣
B. 悲痛的哭泣
C. 高兴的笑声
D. 无声的叹息 -
诗中反复出现的“灵”象征着: A. 自然的力量
B. 个人的内心与灵魂
C. 社会的责任
D. 国家政权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对比杜甫的《登高》,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国家衰亡的忧虑,但梁启超更侧重于个体的感受与历史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强调对社会的深刻关怀与历史责任。
参考资料:
- 《梁启超文集》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