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渺渺高秋外,长空一雁迟。
哀鸣关底事,澹远写相思。
瘦马征夫泪,回文少妇诗。
明年楼上过,莫向夕阳时。
白话文翻译:
在渺茫的高秋之际,天空中孤雁迟迟飞来。
它那哀伤的鸣叫,似乎在诉说着关外的事情,
远远地表达着相思之情。
瘦马背上的征夫流下了泪水,
而那回文的信笺则是少妇的诗情。
明年在楼上经过时,
切莫在夕阳西下的时候。
注释:
- 渺渺:形容空旷而遥远的样子。
- 高秋:指深秋,气候渐凉,天高气爽。
- 哀鸣:悲伤的叫声。
- 关底:指边塞之地。
- 澹远:形容远方模糊不清,清淡而遥远。
- 征夫:指行走在外的士兵或商人。
- 回文:指一种特殊的诗文形式,字面意义是能前后读的词句。
- 少妇:年轻的已婚女子。
- 夕阳:傍晚的太阳,常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关底”可以理解为边疆地区,常常是表现离别、思乡情的背景。“瘦马”和“征夫”则暗示着旅途的艰辛和孤独,体现了诗人对士人生活状态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幼藻,明代诗人,生于明万历年间,字世甫,号幼藻。他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而闻名,尤其擅长抒情诗。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尤其是对离别、思乡的感情的深刻体验。明代正处于动荡时期,诗人可能会受到社会环境影响,思考人生的无常和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孤雁》是一首充满了秋天意境的抒情诗,诗的开头以“渺渺高秋外,长空一雁迟”引入,描绘了一个孤独的秋天画面,给人一种清冷而又寂寥的感觉。孤雁的飞翔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心灵孤独的象征。接下来的“哀鸣关底事,澹远写相思”,表现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哀鸣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关外的故事,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在“瘦马征夫泪”一句中,瘦弱的马匹和征夫的泪水让人感受到旅途的艰辛和孤独,暗示了士人生活的困苦与情感的压抑。最后几句“明年楼上过,莫向夕阳时”则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夕阳不仅代表着一天的结束,也象征着生命的无常,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时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孤寂和人生的无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渺渺高秋外:描绘出空旷的秋天,给人一种广袤和孤独的感觉。
- 长空一雁迟:孤雁在长空中飞翔,象征着孤独和思念。
- 哀鸣关底事:孤雁的哀鸣引发对远方的关心和思索。
- 澹远写相思:远方的景象模糊而清淡,反映出相思的情绪。
- 瘦马征夫泪:征夫的泪水表现了旅途的艰辛和对亲人的思念。
- 回文少妇诗:少妇的诗情通过回文的形式传达,充满了婉约之美。
- 明年楼上过:预示未来的相遇,表达对时间的思考。
- 莫向夕阳时:警示人们要珍惜当下,避免在夕阳西下时的遗憾。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雁比作思念的象征。
- 拟人:孤雁的鸣叫被赋予了情感,传达出思乡的情绪。
- 对仗:如“瘦马征夫泪”与“回文少妇诗”,形成对称的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孤独与思念的深刻感受,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珍惜当下的意义。
意象分析:
- 孤雁:象征孤独与思念,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情感。
- 高秋: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换,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瘦马:象征艰苦的行旅与士人的辛酸。
- 夕阳:象征生命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渺渺高秋外”描绘的是哪个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瘦马征夫泪”中的“征夫”是什么意思? A. 农夫
B. 商人
C. 士兵
D. 渔夫 -
诗的最后一句“莫向夕阳时”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希望
B. 遗憾
C. 珍惜
D. 忧伤
答案:
- C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这首曲子同样表达了秋天的孤独与思念。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的词作,展现了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比较黄幼藻的《孤雁》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首诗都表现了孤独与思念的主题,但黄幼藻更偏向于细腻的情感表达,而李白则更加豪迈,彰显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黄幼藻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情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