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圣灯》
时间: 2025-01-25 18:18: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俯仰区区类桔槔,访幽寻胜自忘劳。
云峰一握天还近,雪径千盘地最高。
支杖缓行真野逸,拥炉端坐或禅逃。
幽人未厌看游客,烂煮园蔬饭老饕。
白话文翻译:
仰望俯视之间,风景如同桔槔,
我在幽静的地方寻觅美景,忘却了辛劳。
握住云峰,仿佛天就在手边,
雪白的小路蜿蜒而上,直通最高的地方。
我支着拐杖慢慢行走,真是野外的闲逸;
在炉边静坐,或是修身养性逃避世俗。
隐士并不厌倦看着游客,
他把园中的蔬菜煮得美味,供老饕享用。
注释:
- 俯仰:上下观望。
- 类桔槔:风景像桔槔(桔槔是一种植物,指代独特的景色)。
- 云峰:高耸入云的山峰。
- 雪径千盘:被雪覆盖的小路曲折蜿蜒。
- 支杖:借助拐杖行走。
- 真野逸:真正的野外闲适。
- 拥炉端坐:坐在炉火旁。
- 幽人:隐士或隐居的人。
- 烂煮园蔬:将菜园的蔬菜烹煮得很好。
典故解析:
本诗的意境与中国古代隐士文化密切相关,隐士往往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安逸。诗中的“云峰”“雪径”都承载了隐士的生活理想,表达出对自然美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萧之敏,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及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脱俗,受到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游历天池时写就,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展现出诗人对游客的包容与理解,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诗歌鉴赏:
《天池圣灯》是萧之敏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隐逸生活的诗作。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天池的景色,展现了山水之美。诗中“云峰一握天还近,雪径千盘地最高”两句,形象地表现出空中山峰的壮丽与寂静的雪路,让人感受到一种高远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入个人生活的描绘,“支杖缓行真野逸,拥炉端坐或禅逃”,诗人通过缓慢的步伐和炉火的温暖,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最后两句则表现了隐士对游客的包容与欣赏,既传达了隐士的高洁,又体现了对世俗的淡然。这首诗不仅是对天池美景的赞美,更是对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俯仰区区类桔槔:诗人观察自然,心中产生了如桔槔般的感慨。
- 访幽寻胜自忘劳:在幽静的环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辛劳。
- 云峰一握天还近:山峰似乎触手可及,表达了自然的亲近感。
- 雪径千盘地最高:蜿蜒的雪路通往高处,象征着追求卓越的精神。
- 支杖缓行真野逸:诗人慢行,享受野外的悠闲生活。
- 拥炉端坐或禅逃:在炉火旁静坐,或是修行以逃避世俗烦恼。
- 幽人未厌看游客:隐者对游客持开放态度,表现包容。
- 烂煮园蔬饭老饕:隐者为游客烹饪美味,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俯仰区区类桔槔”,将自然景色比作桔槔。
- 对仗:如“支杖缓行真野逸,拥炉端坐或禅逃”,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自然美与隐逸生活,表达了对宁静心境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解。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隐士生活的真实情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意象分析:
- 云峰:象征着高尚与追求,代表了理想的境界。
- 雪径:象征着清静与纯洁,体现了自然的无瑕。
- 炉火:象征着温暖与舒适,代表了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云峰一握天还近”中“云峰”指的是什么?
- A. 云朵
- B. 高山
- C. 雪
- D. 游客
-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来表达对游客的态度?
- A. 厌恶
- B. 忽视
- C. 包容
- D. 讽刺
答案:
- B. 高山
- C. 包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与萧之敏同为山水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孤独;而萧之敏则通过与游客的互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两者在意境上有所不同,前者更加孤寂,后者则显得更加温暖与包容。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