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别朱伯言郭公葵》

时间: 2025-01-22 14:52:03

细水吹烟送客舟,离情恰似水东流。

此时对酒难为乐,何处寻春可纵游。

去雨来云天渺渺,轻蜂乱蝶日悠悠。

绝怜短发无聊赖,一夜如丝白满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细水吹烟送客舟,
离情恰似水东流。
此时对酒难为乐,
何处寻春可纵游。
去雨来云天渺渺,
轻蜂乱蝶日悠悠。
绝怜短发无聊赖,
一夜如丝白满头。

白话文翻译:

细细的河水轻轻地吹着烟雾,送走了客人的船只,
离别的情感就像这水流向东,无法停止。
此时对着酒杯却难以寻找到快乐,
哪里去寻找春天的景色可以随意游玩呢?
雨去云来,天际迷蒙渺茫,
轻盈的蜜蜂和蝴蝶在阳光下悠闲地飞舞。
我最怜惜的是这短发,显得无聊而无依,
一夜之间,头发如丝的白发已经满头。

注释:

  • 细水:指细细的流水,象征温柔和离别的情感。
  • 吹烟:形容水面上升起的烟雾,营造出朦胧的效果。
  • 东流:水流向东,常用于比喻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伤感。
  • 对酒难为乐:面对酒杯却无法感到快乐,表达了诗人的愁苦。
  • 渺渺:形容空旷而遥远的样子。
  • 轻蜂乱蝶:形容春天的生机与活泼。
  • 绝怜:极为心疼,形容对自己短发的无奈与悲伤。
  • 白满头:头发渐白,象征着年华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字伯温,号景升,明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才华横溢、文学造诣深厚而著称,尤其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作品往往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富有哲理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明代,可能是在友人离别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春天的渴望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离别的伤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开头两句以“细水吹烟”描绘出一幅清幽的送别场景,水流象征着流逝的时间,带来一阵离愁别绪。诗人借助酒来抒发情感,但又感到对酒难以寻乐,进一步加强了离别的苦涩。第三、四句“去雨来云天渺渺,轻蜂乱蝶日悠悠”对比了自然的悠然与个人的愁绪,展现出一种无奈与渺小。在最后两句中,短发的无聊赖与满头白发则象征着年华的流逝与对生命的感慨,诗人在此处流露出对于自身老去的忧愁与无奈。整体而言,此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细水吹烟送客舟:细水轻轻荡漾,烟雾弥漫,送别的船只,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惆怅的氛围。
  2. 离情恰似水东流:离别的情感如同水流一般,无法停留,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离别的伤感。
  3. 此时对酒难为乐:此时即使面前有酒,也难以感受到快乐,表现了内心的苦闷。
  4. 何处寻春可纵游:对春天的渴望与追寻,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去雨来云天渺渺:天气的变化无常,象征着生活的不确定性与渺小。
  6. 轻蜂乱蝶日悠悠:春天的生机与活泼,形成了与前面愁绪的鲜明对比。
  7. 绝怜短发无聊赖:对短发的怜惜,象征着对青春逝去的无奈。
  8. 一夜如丝白满头:岁月的流逝使头发变白,充满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情比作水东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离别的痛苦。
  • 对仗:如“去雨来云”和“轻蜂乱蝶”,形成了和谐的音韵效果,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轻蜂和乱蝶的描绘,使自然景象更具生命力,形成对比,反衬出诗人的孤独。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离别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细水:象征温柔与流逝,代表时间的无情。
  • :代表离别的模糊与不清,营造出惆怅的氛围。
  • 春天:象征希望与美好,代表诗人对生活的向往。
  • 短发:象征青春的逝去与无奈。
  • 白发:象征衰老与岁月的流逝,带有悲伤的意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细水”象征什么? A. 离别
    B. 快乐
    C. 财富
    D. 战争

  2. “此时对酒难为乐”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伤
    C. 愤怒
    D. 无奈

  3. “绝怜短发无聊赖”中的“短发”指的是什么? A. 年轻
    B. 老去
    C. 美丽
    D. 忧伤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送友人》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离愁别恨,但侧重于兄弟情深,情感更为直接。
  • 《送友人》: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离别,情感深切,但风格较为豪放,与刘基的细腻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明代诗歌选》
  2. 《刘基全集》
  3.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