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上伤心月,秋来情更亲。
那能照幽独,不照远行人。
白话文翻译:
天上的月亮令人伤感,秋天来临时情感更加深厚。
它怎能照亮孤独的我,却不照耀远方的旅人呢?
注释:
- 天上:指天空,诗中暗示了自然的景象。
- 伤心月:形容月亮的明亮但又让人感到伤感,暗指月光的清冷和孤独。
- 秋来:秋天到来,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也代表着内心情感的变化。
- 幽独:指孤独的状态,常用来描述内心的寂寞。
- 远行人:指在外旅行的人,可能是诗人所思念的人。
典故解析:
“月”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思念、孤独和愁苦,《秋闺曲》通过月亮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月”与“秋”结合,突出了季节的凄凉和内心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静庵,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融合哲理与情感。
创作背景:
《秋闺曲》作于秋季,诗人可能身处闺房,思念远方的友人或爱人。秋天的意象常带有孤独和思念,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歌鉴赏:
《秋闺曲》是一首极具情感的诗作,通过伤心的月亮和秋天的背景,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思念。诗的开头以“天上伤心月”引入,直接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月亮不仅是夜空中的明亮存在,也是诗人心中情感的象征。随着秋天的到来,情感愈发浓厚,表现出秋天特有的凄凉感。
诗中提到“那能照幽独”,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似乎月亮的照耀只是在表面上,内心的孤独感并未因此消散。最后一句“没照远行人”进一步深化了诗意,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突显了孤独的无奈和对陪伴的渴望。这首诗不仅传达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时节对亲情、友情的思考与感悟,具有深远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上伤心月:在天上的月亮显得悲伤,表明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 秋来情更亲:随着秋天的到来,情感愈发深厚,暗示着思念的增加。
- 那能照幽独:月亮虽然照耀,却无法驱散诗人的孤独。
- 不照远行人:月光不能照亮那些在远方旅途上的人,象征着思念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月亮描绘为“伤心”,赋予其人类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前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月亮、秋天的意象,表达了孤独和思念的情感,反映了人们在特定季节下对亲情、友情的深切感悟,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及其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思念与孤独,常用于表达情感。
- 秋:代表凋零与沉思,暗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幽独:象征内心的孤寂与对陪伴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伤心月”意指?
- A. 明亮的月亮
- B. 令人感到悲伤的月亮
- C. 快乐的月亮
- D. 幽暗的月亮
-
填空题:诗中提到“秋来情更亲”,意在表达诗人对__的思念。
-
判断题:诗中表达的是对人际关系的淡漠。 (对/错)
答案:
- B
- 亲人或爱人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静夜思》 李白 vs 《秋闺曲》 刘基
- 主题:两首诗都涉及思念与孤独,但《静夜思》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秋闺曲》则侧重于对亲人的思念。
- 意象:李白以月亮为主,强调对故乡的眷恋;而刘基在月亮的基础上结合了秋天的意象,更加凸显情感的深邃和复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艺术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