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时间: 2025-01-10 13:24:50

故家乔木,门巷桥通市。

市隐有林峦,记听秋,冷枫疏绮。

定巢新燕,胥宇报先声,轻梦占,旧楼台,解道迁莺喜。

红梅一曲,词客风流地。

霜叶胜花妍,算吴歌,好音能继。

渔樵争席,输与海鸥閒,秋色里,许平分,早办为邻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家乔木,门巷桥通市。
市隐有林峦,记听秋,冷枫疏绮。
定巢新燕,胥宇报先声,
轻梦占,旧楼台,解道迁莺喜。
红梅一曲,词客风流地。
霜叶胜花妍,算吴歌,好音能继。
渔樵争席,输与海鸥闲,
秋色里,许平分,早办为邻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故乡的景象:高大的乔木,家门口的小巷和通往市场的桥。市场的背后隐约有山峦,听闻秋天的来临,冷风中稀疏的枫叶格外美丽。新燕子在屋檐下安家,互相报信,轻轻的梦境中,旧楼台传来迁徙莺鸟的喜讯。红梅一曲,词人风流的地方,霜打的叶子比花儿还要美丽,算得上是吴地的歌曲,优美的音律可以继续传承。渔夫和樵夫争着在一起宴席,输给海鸥的悠闲,在这秋色里,大家可以平分,早早就可以做好邻里之间的安排。

注释:

  • 乔木:高大的树木。
  • 门巷:家门口的小巷。
  • 桥通市:指小桥通向市场。
  • 林峦:山峦重叠的树林。
  • 冷枫:秋天枫树的叶子变红,显得清冷。
  • 定巢新燕:定居的新燕子。
  • 胥宇:相互之间、彼此的意思。
  • 霜叶胜花妍:霜打过的叶子比花儿更美。
  • 吴歌:指的是江南一带的歌曲。
  • 渔樵:渔夫和樵夫,象征普通人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文焯,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著称。他的作品常体现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蓦山溪》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描绘,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蓦山溪》是一首表现故乡秋景的诗,诗人在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生动的秋日画面。开头的“故家乔木,门巷桥通市”,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亲切的乡土气息,似乎能够听到树叶沙沙作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接着,诗人用“市隐有林峦”描绘出市场背后的自然风光,形成一种对比,既有繁华的市井,又不失自然的宁静。

“定巢新燕”则给整个秋天增添了一份生机。新燕子归来,似乎也在诉说着故乡的温暖和亲切。诗中提到的“霜叶胜花妍”,更是用一种别致的美感将秋叶与花朵相较,展现出秋天独有的美丽。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自然的变化,也暗示着人们生活中的种种情感和经历。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许平分,早办为邻计”展现了对和谐邻里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家乔木,门巷桥通市:描绘了故乡的环境,突显了亲切感。
  • 市隐有林峦:市集的喧嚣背后是宁静的自然。
  • 记听秋,冷枫疏绮:秋天的气息让人感受到枫叶的美丽。
  • 定巢新燕:象征着安定和归属感。
  • 轻梦占,旧楼台:旧时的回忆与梦境交织。
  • 红梅一曲,词客风流地:文化氛围的渲染。
  • 霜叶胜花妍:自然中的美丽对比。
  • 渔樵争席:生活的图景,人与自然的和谐。
  • 秋色里,许平分:展现出对邻里关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霜叶胜花妍”,通过比喻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拟人:燕子归来,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
  • 对仗:如“渔樵争席,输与海鸥闲”,形成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乔木: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稳定。
  • 枫叶:象征着秋天的变迁与成熟。
  • 燕子:象征着归属感与希望。
  • 红梅:象征着高洁与坚强。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丰富了自然景象的表现,也承载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霜叶”与“花”相比,哪个更美丽? A. 霜叶
    B. 花
    C. 两者一样美
    D. 视情况而定

  2. “定巢新燕”中的“新燕”象征着什么? A. 归属感
    B. 旅行
    C. 变化
    D. 离别

  3. 诗中提到的“渔樵争席”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A. 竞争
    B. 和谐
    C. 紧张
    D. 分裂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郑文焯的《蓦山溪》相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白的风格更显豪放,而郑文焯则更为细腻和温柔。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情感,但意象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