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白话文翻译:
写作的兴趣从来就是难以下笔,一首诗经过千百次的修改才让人安心。就像一个老妪仍然像刚刚梳头的少女,头发尚未梳理好就不允许他人观看。
注释:
- 爱好:指对写作的热爱和兴趣。
- 由来:从来、一直以来。
- 下笔:开始写作。
- 千改:形容修改非常多,反复推敲。
- 心安:指内心的安宁,写作时的满足感。
- 阿婆:指老妪,年长的女性。
- 初笄女:指刚刚梳头的少女,笄是古代女子用来梳头的器具,象征着青春和未成熟。
- 头未梳成:头发尚未整理好,表示一种未成熟的状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初笄女”是一个传统的文化意象,古代女子在成年礼时会梳头,象征着从少女进入成熟女性阶段。这个比喻暗示着创作过程中的不成熟和需要不断修整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文艺评论家。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倡导“性灵之说”,强调个体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遣兴》创作于袁枚对写作过程的深刻反思之际,表达了他在创作中面临的挑战与困扰,体现出他对诗歌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对自我表达的执着追求。
诗歌鉴赏:
《遣兴》是一首表现创作过程与内心挣扎的诗作,袁枚通过对写作难度的自述,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复杂性和不易。首句“爱好由来下笔难”道出了作诗的艰辛,尽管有着写作的热情,但实际付诸笔端却是极其困难的。接下来的“一诗千改始心安”进一步强调了创作过程中反复修改的重要性,显示了诗人对完美的追求。这种对创作的认真态度,正是袁枚作为诗人所具备的特质。
最后两句“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则通过对比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创作的不成熟状态。老妪的比喻引发了对青春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创作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打磨,像少女的发髻一样,在尚未完全成型之前,不应轻易展示给他人。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诗歌创作的感慨,更是对自我修养与艺术追求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袁枚作为文学家内心的矛盾与坚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爱好由来下笔难:写作的热爱从来就让人难以下笔,表达了创作者在面对创作时的犹豫与不安。
-
一诗千改始心安: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后,心中才感到安宁,显示出对完美的追求和创作的执着。
-
阿婆还似初笄女:通过对比,指出即使是年长的妇人,在创作方面依然如同未成熟的少女,暗示创作的过程是不断成长的。
-
头未梳成不许看:强调在作品尚未完善之前,不应轻易向他人展示,体现出对作品质量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创作过程比作少女梳头,形象生动。
- 对比:通过对阿婆与初笄女的对比,强调创作的不同阶段和状态。
- 反复:通过“千改”体现了创作的艰辛与坚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创作困境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强调了作品质量的重要性和创作过程中的成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爱好:象征着对艺术的热情与执着。
- 阿婆:代表成熟与经验,但在创作上依然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
- 初笄女:象征着青春与未成熟,反映出创作过程中的不完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爱好由来下笔难”表达了什么? A. 写作很容易
B. 写作非常困难
C. 写作没什么意义
D. 写作是快乐的 -
“一诗千改始心安”中的“千改”指的是什么? A. 很少修改
B. 多次修改
C. 完全不修改
D. 修改后忘记 -
诗中提到的“阿婆”象征着什么? A. 年轻
B. 经验
C. 美丽
D. 自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袁枚 vs. 杜甫:袁枚的诗歌更加关注个人情感与创作过程,而杜甫则更注重社会现实与历史背景的反映。两者在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但都展现出对人生深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袁枚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诗词创作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