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曾式古》
时间: 2025-01-09 00:51: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云飞处见层巅,回首风樯去若仙。
旧隐已锄三径菊,新吟聊想一囊钱。
春归沂水还相乐,秋到旴江盛有年。
更着彩衣歌且舞,高堂侍沥奉周旋。
白话文翻译
白云在高峰上飘飞,回头看那帆船似乎飘然如仙。过去的隐居生活已经打理得井井有条,偶尔吟咏新诗,只为想一袋银钱。春天归来时,沂水旁的欢乐依旧,秋天到来时,旴江边的丰收美好年年。更换上彩衣高歌起舞,侍奉在高堂之上,周旋于宾客之间。
注释
- 飞处:飞扬的地方。
- 层巅:高峰,指高山的顶端。
- 回首:回头看,回望。
- 风樯:船上的帆,象征行船。
- 旧隐:过去的隐居生活。
- 三径菊:三条小路旁的菊花,隐喻隐居生活的清幽。
- 新吟:新的诗歌创作。
- 一囊钱:一袋银钱,表示物质的追求。
- 沂水:指沂河,流经今山东。
- 旴江:指旴江,象征丰收的地方。
- 高堂:高大的厅堂,指聚会或宴请的场所。
- 侍沥:侍奉,周旋于人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生活在宋代,是一位颇具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常常表达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并融入自己的生活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之道隐居期间,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诗中通过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在世俗与隐逸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诗歌鉴赏
王之道的《和曾式古》是一首充满隐逸情怀的诗。诗的开头以白云和高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遥远而清静的氛围,似乎带领读者走入一个超然物外的境地。回首看那帆船,仿佛与世无争,飘逸如仙。此处的“去若仙”不仅描绘了帆船的轻盈,也暗示了诗人渴望摆脱俗世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
接下来的“旧隐已锄三径菊”,则是对隐居生活的回顾,表现出诗人对过去悠然自得生活的珍惜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新吟聊想一囊钱”则暴露了诗人内心的一丝矛盾,尽管向往隐逸,内心依然对物质的渴求未能完全放下。
春去秋来,诗中描绘了自然的轮回与生活的乐趣,尤其是“春归沂水还相乐,秋到旴江盛有年”,不仅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愉悦,也寓意着人生的丰盈和丰富多彩。最后一联“更着彩衣歌且舞,高堂侍沥奉周旋”,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尽管身处繁华之中,仍不忘享受生活的乐趣。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对隐逸与世俗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云飞处见层巅:白云在高处飞舞,可以看到山峰的顶端,意指遥远的境地。
- 回首风樯去若仙:回头望去,看到的船帆似乎在飘动,宛如神仙。
- 旧隐已锄三径菊:过去的隐居生活已经整理得很好,三条小路旁的菊花开得正好。
- 新吟聊想一囊钱:新的诗歌创作,偶尔也想起一袋银钱,表明对物质的向往。
- 春归沂水还相乐:春天归来时,在沂水旁依然快乐。
- 秋到旴江盛有年:秋天到来时,旴江边的丰收年年都有。
- 更着彩衣歌且舞:换上彩衣,高歌起舞,表现出诗人的欢快心情。
- 高堂侍沥奉周旋:在高堂之上侍奉宾客,周旋于人群之间。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若仙”来形容船的飘逸,暗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 对仗:诗中有明显的对称结构,如“春归沂水”和“秋到旴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如“春归”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和活泼。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隐逸与世俗生活的矛盾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物质生活的关注,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自由与超然。
- 层巅:代表高远与追求理想的境地。
- 风樯:象征离别与旅途。
- 三径菊:隐喻隐逸生活的清幽和宁静。
- 沂水:象征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
- 旴江:象征丰收与幸福的年景。
- 彩衣:代表快乐与庆祝的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云飞处见层巅”意指: A. 诗人对高山的向往
B. 诗人与自然的和谐
C. 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D. 诗人在旅途中的思考 -
“旧隐已锄三径菊”中的“三径菊”象征: A. 诗人的过去
B. 隐居生活的宁静
C. 诗人的好友
D. 物质享受 -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涉及: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生活的反思
C. 隐逸与世俗的矛盾
D. 诗人的个人经历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与自然的关系。
-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对自由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王之道的《和曾式古》与王维的《终南山》:两者都描绘了隐逸生活,但王之道更多关注与世俗的关系,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融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王之道诗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