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业师王一如先生七十,即次先生自寿诗韵》
时间: 2025-01-11 20:07: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发轫成弘不计春,
渊源家学教如神。
铸人每忆丹成速,
杖国仍绵雨化新。
共指斗山型后学,
合乎仙佛證前身。
幸叨世好兼邻好,
忭颂欣将楮墨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师的风范和对教育的贡献。首句“不计春”表明老师并不在意一年的春秋,而是关注教育的长远成效;“教如神”则强调他的教导如同神明一般,深具影响力。“铸人每忆丹成速”意指教师所培养的人才迅速成才,展现出他教导的成功。“杖国仍绵雨化新”表达了在国家中持续的教育如同春雨一般滋润着新生事物。“共指斗山”指老师将后学指引到正确的道路上,类比于斗山的高耸;“合乎仙佛證前身”则暗示着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修行的深厚底蕴。“幸叨世好兼邻好”表明幸运的是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以及邻里之间的和谐;最后一句表达了对老师的赞颂和祝福。
注释:
- 发轫:开始,起步。
- 弘:广泛。
- 渊源:根源,来源。
- 铸人:培养人才。
- 丹成:比喻成材、成才。
- 杖国:指教育的力量。
- 斗山:象征高峰,指学习的目标或理想。
- 仙佛:指道教和佛教的圣者,象征高深的智慧。
- 忭颂:欢庆和颂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铭育,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诗词技艺而闻名。其作品多描写人生哲理、教育理想,常用典雅的语言表达对师长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为了庆祝王一如先生七十寿辰而作,表达了对老师的敬意和祝福。王一如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影响了许多学生,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师道的崇尚和对教育的热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八句精炼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王一如先生的教育风范和深厚的学识,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首句“发轫成弘不计春”,以“春”为喻,强调教师的教育事业是长久而非短期的,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接下来的“渊源家学教如神”,则表明王一如先生不仅有深厚的教育根基,更有如神灵般的教导能力,显示了他在教育界的崇高地位。
“铸人每忆丹成速”传达了老师培养学生的迅速和有效,反映出他在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就。而“杖国仍绵雨化新”则形象地描绘出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如同春雨般滋润着新生事物,寓意深远。后面的“共指斗山型后学”则说明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像指引他们攀登高峰一样,充满了期望和祝福。
这首诗不仅是对王一如先生的颂扬,更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尊重,表现出作者对师道的敬仰与感恩。整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语句流畅,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发轫成弘不计春:强调教育的起步与广泛影响,不在意时间的流逝。
- 渊源家学教如神:老师的教导源于深厚的家庭学问,且如神明一般。
- 铸人每忆丹成速:培养人才的速度令人难忘,意味着成材之快。
- 杖国仍绵雨化新:教育如春雨般滋润国家,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 共指斗山型后学:老师指引学生向高峰努力,寓意深远。
- 合乎仙佛證前身:知识的传递与高深的智慧相结合。
- 幸叨世好兼邻好:感慨当今社会的美好,以及邻里的和睦。
- 忭颂欣将楮墨伸:欢庆与祝福的心情,表达对老师的感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教育比作春雨,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形式上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 象征:斗山象征高峰,暗示追求理想的目标。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教育的尊重和对老师的感激,强调教育在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王一如先生的赞美,表达了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和对师道的崇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 神:代表着高尚的品德和智慧。
- 丹:象征着成才和成就。
- 雨:代表滋润与生长,寓意教育的作用。
- 斗山:象征奋斗的目标和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发轫成弘不计春”中的“发轫”指什么?
a) 开始
b) 结束
c) 发展 -
诗中“教如神”用来形容什么?
a) 教师的地位
b) 教师的教导能力
c) 教育的内容 -
“合乎仙佛证前身”中的“仙佛”指的是?
a) 国家
b) 圣者
c) 学生
答案:
- a) 开始
- b) 教师的教导能力
- b) 圣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比较王一如的教育理念与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两者都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侧重点不同:王一如关注教育与社会进步,而陶渊明更重视个人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诗词大赏》
- 《吴铭育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