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3:14:41

遥钟促漏难成寝。

残月疏灯寒凛凛。

镜添华发似愁潘,带减腰肢如病沈。

玉箫尘琐无心品。

故国经年书断锦。

欲寻石上一柯棋,共醉山中千日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 其一
作者: 杨慎 〔明代〕

遥钟促漏难成寝。
残月疏灯寒凛凛。
镜添华发似愁潘,
带减腰肢如病沈。
玉箫尘琐无心品。
故国经年书断锦。
欲寻石上一柯棋,
共醉山中千日饮。


白话文翻译:

在夜深人静时,钟声催促着漏水,难以入睡。
残月和稀疏的灯光使人感到寒意阵阵。
镜子中显现的白发,让我像愁苦的潘江一样,
而身材的消瘦则像得了病的沈柔。
玉箫上落满了尘埃,心中无意再品味音乐。
故乡的音信已断,书信如锦绣般难以寄出。
我想在石上找一颗棋子,
与友人共醉在山中,畅饮千日。


注释:

  • 遥钟:远处的钟声。
  • 促漏:催促漏水,形容时间的流逝。
  • 寒凛凛:寒冷而凛冽。
  • 华发:白发,通常象征衰老。
  • 愁潘:指潘江,古诗中常用的愁苦意象。
  • 病沈:形容因病而消瘦。
  • 玉箫:玉制的箫,象征高雅的音乐。
  • 尘琐:尘埃落满,形容失去光泽。
  • 故国:指故乡,表达思乡之情。
  • 书断锦:书信如锦,形容美好的书信已断。
  • 石上一柯棋:想找棋子下棋,象征娱乐与放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约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字用之,号惭愧,四川人。他以诗词和散文见长,尤其以词作著称。其作品风格独特,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晚年,正值人生的低谷,内心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中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人生衰老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杨慎的《木兰花 其一》以其清晰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愁。开头的“遥钟促漏难成寝”,不仅揭示了夜的寂静,也暗示了时间如水般流逝,令人难以安寝。接着,残月和寒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令读者感受到深夜的孤寂。

“镜添华发似愁潘,带减腰肢如病沈”,通过对自身形象的反思,诗人将个人的衰老与忧愁紧密联系,这不仅是对自身的感慨,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由于生活的困惑与无奈,诗人对音乐的无心品味,象征着他对生活乐趣的失去。

在最后两联中,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友人的渴望,欲在山中共饮千日,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逃避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读来令人倍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遥钟促漏难成寝”:远处的钟声催促时间流逝,让人难以入眠。
  2. “残月疏灯寒凛凛”:残月与稀疏的灯光透出寒意,营造出孤寂的环境。
  3. “镜添华发似愁潘”:镜中白发的增多,似乎在诉说着愁苦。
  4. “带减腰肢如病沈”:身体的消瘦如同生病一般,表现出衰老感。
  5. “玉箫尘琐无心品”:对音乐的无心品味,反映内心的失落。
  6. “故国经年书断锦”:对故乡的思念,书信断绝如锦绣般美好却遥不可及。
  7. “欲寻石上一柯棋”:想在石上找棋子,象征对放松的渴望。
  8. “共醉山中千日饮”:希望与友人共醉畅饮,逃避现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镜添华发似愁潘”,将白发比作愁苦。
  • 对仗:全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玉箫、棋子等元素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衰老与思乡的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自身境遇的反思,深入探讨了人生命运的无常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钟声: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
  2. 残月:孤独与凄凉。
  3. 华发:衰老与愁苦。
  4. 玉箫:高雅与失落。
  5. 故国:思乡之情与归属感。
  6. 棋子:象征放松与娱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遥钟促漏难成寝”意指: A. 夜深人静
    B. 时间流逝快
    C. 入睡困难
    D. 寂静无声

  2. “镜添华发”是用来表达: A. 年轻
    B. 美丽
    C. 衰老与愁苦
    D. 健康

  3. 诗中的“欲寻石上一柯棋”象征: A. 思乡
    B. 追求
    C. 逃避现实
    D. 友情

答案

  1. C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 杨慎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但杨慎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而李清照则更多展现了对爱情的思念与忧伤。这种情感的差异使得两位诗人的作品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明代诗词选》
  2. 《杨慎传》
  3. 《古诗词鉴赏指南》
  4.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