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和颖庐先生》
时间: 2025-02-04 15:33: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和颖庐先生
作者: 谷海鹰
晴光拂日云裳瘦。岭外梅香浓似酒。
几曾绛帐荐琼瑰,梦里常寻仙渡口。
词心千载怜红袖。擘倦花笺閒负手。
谁言春去减芳菲,绮绣更饶春去后。
白话文翻译:
阳光照耀下,云雾轻柔,似乎有些瘦弱。山岭之外,梅花的香气浓烈,宛如美酒。
几次在红帐之下,恭敬地献上美丽的花朵,梦中总是在寻找那仙境的渡口。
千年来,词人的心肠怜惜那红袖佳人。倦怠地摊开花笺,闲适地倚着手。
谁说春天离去就减损了芳香?绮丽的绣品反而在春去之后愈加丰盈。
注释:
- 晴光:指阳光明媚的光辉。
- 云裳瘦:比喻云雾轻盈,犹如穿着薄纱的衣裳。
- 梅香浓似酒:梅花的香气浓郁,像醇酒一样。
- 绛帐:指红色的帐子,象征着温馨和梦境。
- 琼瑰:美丽的花朵,常指珍贵的东西。
- 红袖:常用来指代美丽的女子。
- 擘倦花笺:摊开疲倦的花纸,指书写的过程。
- 绮绣:华丽的刺绣,象征着美的事物。
典故解析:
“红袖”典出唐代诗人李白的《庐山谣》,此处借指美丽的女子,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与怜惜。“仙渡口”暗指寻求超脱与自由的理想境地,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谷海鹰,现代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作品多表现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情感世界。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现代社会,反映了诗人在繁忙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诗歌鉴赏:
《木兰花·和颖庐先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与美好事物的深切眷恋。开篇以“晴光拂日云裳瘦”描绘出一幅明媚的春日图景,云裳的轻盈与春光的温暖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梦幻的氛围。接着,通过“岭外梅香浓似酒”的比喻,增强了春天的气息,梅花的芬芳如同美酒般醉人,唤起读者对春天的无限向往。
在诗的中段,诗人回忆起在红帐中献花的情景,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向往。而“梦里常寻仙渡口”,则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显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渴望。最后,结尾部分以“谁言春去减芳菲,绮绣更饶春去后”回应了对春天的思考,指出春天的离去并不意味着美的消逝,反而在经历后更显得珍贵。
整体而言,诗歌在语言上灵动而富有情感,意象丰富,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晴光拂日云裳瘦”:描绘了美好的自然景象,阳光和云雾相互交融。
- “岭外梅香浓似酒”:通过比喻将梅花的香气与美酒相提并论,增强了春天的感官体验。
- “几曾绛帐荐琼瑰”:回忆过去的温馨时光,表现了对往昔的珍惜。
- “梦里常寻仙渡口”: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 “词心千载怜红袖”: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女性的怜惜与赞美。
- “擘倦花笺閒负手”:显示了诗人写作时的闲适状态。
- “谁言春去减芳菲”:质疑传统观念,认为春天的离去并不意味着美的消逝。
- “绮绣更饶春去后”:强调经历后的美感更加丰富。
修辞手法:
- 比喻:梅香浓似酒,通过比喻加强了香气的吸引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
- 拟人:将春天与美好事物赋予人性,增强了情感的传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晴光:象征着希望和美好。
- 梅香:代表着芬芳与生机。
- 红袖:象征着美丽的女性与情感的寄托。
- 仙渡口:象征着理想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梅香浓似酒”是用什么修辞手法?
- A. 拟人
- B. 比喻
- C. 对仗
-
“谁言春去减芳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失落
- B. 怀念
- C. 反驳传统观念
-
诗中提到的“红袖”主要指代什么?
- A. 春天
- B. 美丽的女子
- C. 书法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与谷海鹰的《木兰花》均描写了自然之美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前者更偏向于豪放,而后者则显得柔和细腻。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现代诗歌鉴赏》
- 《古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