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春阴连雨,薄寒犹殢,悄焉疚怀,拟冯正中》
时间: 2025-02-04 15:27: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春阴连雨,薄寒犹殢,悄焉疚怀,拟冯正中
作者: 吴昌绶 〔清代〕
未敛余寒春已暮。
过却清明,还又风兼雨。
莺燕噤声鸠乱语。
湿云不断如堆絮。
莫问金堤杨柳树。
细叶犹悭,那许攀条住。
往岁花期重记取。
今来寒暖无凭据。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春天的寒意尚未消散,春天的暮色已经降临。
清明节已经过去,却又迎来了风雨交加的时节。
黄莺和燕子都沉默不语,只有杜鹃在喧哗。
湿漉漉的云彩像堆积的絮状物,不断笼罩着天空。
不要去问金堤边的杨柳树,
细细的叶子仍然稀疏,哪能允许人去攀折枝条。
往年的花期我仍记得,
而如今却无从判定寒暖的变化。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阴: 春天的阴云,指天气阴沉。
- 薄寒: 微寒,指春季的寒意。
- 悄焉疚怀: 轻声叹息,心中郁闷。
- 清明: 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4月初,是春天的重要节气。
- 莺燕: 指黄莺和燕子,象征春天的生机。
典故解析:
- 金堤杨柳: 可能指的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金堤是河堤的美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昌绶(1844—1927),字子修,号白山,清末民初诗人、画家。其诗词风格以细腻见长,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春季,正值清明前后,表现了诗人对春寒未退、阴雨绵绵的感慨,进而引发对往年春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阴郁气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伤与无奈。开头两句“未敛余寒春已暮”,直接揭示了诗人对春天的失落感,春天本应是温暖和生机的象征,但现在却因寒意未退而显得格外凄凉。接下来的“过却清明,还又风兼雨”,更是将春天的变化与清明节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凸显了自然的无常与人事的沧桑。
“莺燕噤声鸠乱语”则通过对比,表现出春天生机的消失,鸟儿的沉默与杜鹃的喧哗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感。诗中“湿云不断如堆絮”,形象地描绘了雨天阴沉的气氛,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到了最后两句,诗人回忆往年花期的美好,却又无奈地承认“今来寒暖无凭据”,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常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敛余寒春已暮: 春天尚有寒气,已然接近尾声。
- 过却清明,还又风兼雨: 清明节已经过去,春雨又纷纷而至。
- 莺燕噤声鸠乱语: 黄莺与燕子都沉默不语,只有杜鹃在喧闹。
- 湿云不断如堆絮: 湿润的云层如同缭绕的絮状物,无休止地聚集。
- 莫问金堤杨柳树: 不必去询问金堤旁的杨柳树。
- 细叶犹悭,那许攀条住: 细小的叶子仍然稀疏,哪里能让人去攀折。
- 往岁花期重记取: 追忆往年花开的时光。
- 今来寒暖无凭据: 现今的寒暖变化无从判断。
修辞手法:
- 比喻: “湿云不断如堆絮”用比喻形象描绘了雨天的阴郁。
- 对仗: 诗句间有对仗的结构,如“莺燕噤声”与“鸠乱语”。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与对自然变化的感慨,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 代表诗人对春寒的感受,象征着失落与惆怅。
- 雨: 象征着阴郁的心情与环境,增添了诗的悲凉感。
- 莺燕: 代表春天的生机,诗中却因其沉默而显得格外惆怅。
- 杨柳: 象征着春天的希望与美好,然而细叶稀疏暗示着失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清明”是哪个传统节日?
- A. 春节
- B. 中秋节
- C. 清明节
- D. 端午节
-
诗中“湿云不断如堆絮”中的“堆絮”意指什么?
- A. 雨水
- B. 云彩
- C. 细雨
- D. 柳絮
答案:
- C. 清明节
- B. 云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对比,吴昌绶的这首诗更多地表现了对春天消逝的感慨,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感情表达了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均体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吴昌绶诗文集》
以上是对《蝶恋花·春阴连雨,薄寒犹殢,悄焉疚怀,拟冯正中》进行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