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练子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35:30

风峭紧,月模糊。

捣练声高忙复徐。

欲寄芦河书一纸,边霜莫待染关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峭紧,月模糊。捣练声高忙复徐。欲寄芦河书一纸,边霜莫待染关榆。

白话文翻译:

夜风凛冽,月光朦胧。捣练的声音时高时低,忙碌而又缓慢。我想给芦河寄去一封信,但希望边上的霜不要等到关榆染上霜白才来。

注释:

  • 风峭紧:形容夜风很冷,带着刺骨的感觉。
  • 月模糊:指月光不清晰,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捣练声:指捣练的声音,练是指纺织用的丝绸,捣练是指捣制丝绸的过程。
  • 高忙复徐:形容声音时而高亢,时而缓慢,表现出一种忙碌而有节奏的状态。
  • 欲寄芦河书一纸:想要给芦河寄去一封信,芦河可能指代某个地方或人。
  • 边霜莫待染关榆:希望霜不要等到关榆树染上霜白才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焦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彦,明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荟萃的时代,以其细腻的诗风和独特的意象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入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的背景可能是诗人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思念远方的友人或爱人。月夜和捣练的声音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场景,诗人借此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信件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捣练子 其二》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凛冽寒夜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诗的开头“风峭紧,月模糊”通过风的冷冽和月光的朦胧,迅速让读者感受到冬夜的寒冷与孤寂。接下来“捣练声高忙复徐”则通过对捣练声的描写,传达了一种紧张而又缓慢的节奏,似乎在反映诗人内心的矛盾情感:既忙于生活的琐事,又渴望与远方的人沟通。

“欲寄芦河书一纸”则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诗人希望能寄出一封信,表达他对远方朋友的思念。“边霜莫待染关榆”可看作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人在等待信的同时,也在期待着时间的流逝能够带来某种结果,然而他又希望霜不要等到关榆树上染上白霜才来,寓意着一种对时光流逝的焦虑和对情感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与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峭紧:描绘寒风刺骨,营造出一种寒冷的氛围。
  • 月模糊:暗示夜晚的朦胧,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 捣练声高忙复徐:通过声音的变化,表现生活的忙碌与情感的复杂。
  • 欲寄芦河书一纸: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寄信象征着沟通与情感的寄托。
  • 边霜莫待染关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期待霜来之前能有所变化。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寒风与捣练声的对比,表现内心的忙碌与外在的寒冷。
  • 比喻:霜与关榆的意象,用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变化。
  • 拟人:风、月、霜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展现了诗人敏感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冷漠与孤独。
  • :代表思念与渴望。
  • 捣练声:象征生活的琐碎与忙碌。
  • 芦河:可能代表友人的所在之地,寄托情感。
  • 关榆:象征时间的流逝,带有一种无奈的美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风峭紧”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温暖的感觉
    B. 寒冷的氛围
    C. 温柔的风
    D. 暖春的迹象

  2. 诗人希望寄出的信寄给谁? A. 自己
    B. 朋友
    C. 家人
    D. 不详

  3. “边霜莫待染关榆”中“边霜”主要象征什么? A. 友情
    B. 时间的流逝
    C. 孤独
    D. 生命的短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的思念情感相比,俞彦的《捣练子 其二》更加注重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示了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李清照的诗更多展现了女性的细腻与柔情,而俞彦则在冷峻的外在环境中表现了孤独与渴望。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