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喜家紫驭至》

时间: 2025-01-10 19:28:14

短歌言别昔何时,尘路茫茫久系思。

一第相期君不负,十年重见我尤衰。

雁来天外新成阵,菊试篱边未满枝。

南海荒残今更甚,高车从此又何之。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九日喜家紫驭至

作者: 陈恭尹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短歌言别昔何时,尘路茫茫久系思。
一第相期君不负,十年重见我尤衰。
雁来天外新成阵,菊试篱边未满枝。
南海荒残今更甚,高车从此又何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短暂的歌唱让我回想起昔日的别离,岁月漫长,心中思念难以释怀。我们曾经约定再见,希望你不要失信,然而十年后重逢,我却已衰老了许多。大雁从天边飞来,组建了新的队伍,而篱笆边的菊花还未完全盛开。南海的荒凉比以前更加严重,高车从此又要驶向何方呢?

注释:

  • 短歌:短小的歌曲,这里指短暂的歌唱。
  • 尘路茫茫:形容道路漫长且充满尘埃,暗示人生的艰辛。
  • 一第:一次、一个机会。
  • 重见:再次相见。
  • :衰老、衰退。
  • 雁来天外:形容大雁从远方归来。
  • 菊试篱边:篱笆边的菊花正在开放,但尚未盛开。
  • 南海荒残:南海的荒凉和残破状态。
  • 高车:指代高大的车子,这里象征着归途或出行的工具。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雁来天外”可能暗指大雁南飞的季节,象征着离别与归来。而“菊”则常常与重阳节相关,重阳节是九月九日,诗歌标题提到的“九日”正与此相符,暗示着重阳节的特定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恭尹(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字敬之,号幼山,浙江人。他以诗歌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重阳节,诗人思念朋友,回想起过去的相聚与离别,借助重阳节的时机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九日喜家紫驭至》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展现了时光流逝带来的感慨。诗人用短歌的方式,表达了对旧友的思念,人生道路的漫长与艰辛。诗句中的“大雁”与“菊花”不仅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也象征着离别与重逢的主题。相较于十年前的青春年少,诗人如今感到衰老,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惆怅。

尤其是“南海荒残今更甚,高车从此又何之”一句,抒发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并不少见,但陈恭尹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赋予了这首诗更深层次的内涵,让读者在欣赏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生的无常与珍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短歌言别昔何时:短歌唱起,回忆起曾经的别离,时间久远。
  2. 尘路茫茫久系思:漫长的尘世道路,牵挂的思绪难以解脱。
  3. 一第相期君不负:曾经约定重逢,希望你不要失信于我。
  4. 十年重见我尤衰:十年后重逢,感到自己愈加衰老。
  5. 雁来天外新成阵:大雁从远方飞来,组建了新的阵形。
  6. 菊试篱边未满枝:篱笆边的菊花还未完全盛开,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7. 南海荒残今更甚:南海的荒凉比以前更加严重,象征着对未来的忧虑。
  8. 高车从此又何之:高大的车子从此将驶向何方,表达归途的迷茫。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重见我尤衰”与“君不负”形成对照,增强了诗句的对称美。
  • 意象:如“雁”和“菊”分别象征离别与重聚,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珍贵。诗人以自然为背景,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也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归来与离别,寓意着友谊的珍贵和时光的流逝。
  • :象征着坚韧与美好,同时也与重阳节的传统文化相关联。
  • 南海:象征着遥远与荒凉,暗示着不确定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此诗的主题主要是对什么的思考?

    • A. 自然风光
    • B. 友谊与时光
    • C. 战争与和平
  2. 诗中提到的“菊”与哪个节日相关?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3. “高车从此又何之”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未来的迷茫
    •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但以月光为背景,体现出一种洒脱的情怀。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在重阳节中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加浓郁,展现了对家乡的眷恋。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选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