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少符饮 其四》
时间: 2025-01-10 23:16: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国丁丧乱,遗民三万强。
野田足耕作,少少归流亡。
今年盛阴潦,秋谷半已伤。
饥寒岂不惧,幸得守其乡。
不见江汉上,千里流汤汤。
脱身洪涛中,颠越皆四方。
登高气潜阻,飒飒哀鸿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故国遭受了丧乱,遗留下来的百姓有三万之众。虽然田地可以耕作,但归来的流亡者却屈指可数。今年的阴雨连绵,秋天的稻谷已受到了一半的损害。饥寒的恐惧难以避免,但幸好我仍能守住自己的故乡。在江汉水面上看不到,千里之遥的水流滔滔不绝。摆脱洪水的冲击,四处流亡的人们各自颠簸。登高望远,气息愈发沉重,悲哀的鸿雁在空中翱翔。
注释:
- 丁丧乱:指国家动乱、百姓遭受苦难。
- 遗民:指在灾难中幸存下来的百姓。
- 流亡:指逃避战乱而流落他乡。
- 盛阴潦:形容今年雨水多。
- 秋谷:秋天的稻谷。
- 饥寒岂不惧:饥寒的困扰难以避免。
-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意指遥远的地方。
- 脱身洪涛中:形容逃脱洪水的困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煦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动荡与社会苦难,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动乱、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以个人的视角描绘了国破家亡的无奈与乡土情怀。
诗歌鉴赏:
《九日同少符饮 其四》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对流亡者的同情。开头两句直接点明了国家的动乱及其对民众的影响,三万遗民的描写不仅体现了战争带来的悲惨局面,也突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接下来的几句,诗人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当年阴雨不断、秋谷受损的情景,形象地传递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然而,尽管身处困境,诗人依然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情感,表达了希望与坚守的决心。
最后,诗中通过“登高气潜阻,飒飒哀鸿翔”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鸿雁的悲鸣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乡愁与对故土的思念。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反思,也是对整个时代的深刻批判,展示了诗人极大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国丁丧乱:开篇即指出故国的破败和民众的苦难,直接引入主题。
- 遗民三万强:强调幸存者的数量,表现出人们在困境中依然坚持生存的力量。
- 野田足耕作:描绘出田地虽可耕作,但人力资源匮乏,反映出战后社会的困境。
- 少少归流亡:流亡者归来的数量微乎其微,突显出民众的无奈。
- 今年盛阴潦:自然环境的恶劣象征着人们生活的艰辛。
- 秋谷半已伤:秋天的收成受损,表现出人们的生存压力。
- 饥寒岂不惧:即使饥寒交迫,依然表达出对故乡的守护之情。
- 幸得守其乡:尽管艰难,仍旧珍惜故乡的情感。
- 不见江汉上:远方的江河象征着遥不可及的希望。
- 千里流汤汤:描绘出江河流淌的景象,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
- 脱身洪涛中:逃离洪水,暗喻着困境的挣扎。
- 颠越皆四方:流亡者四处漂泊,象征着无根的漂泊状态。
- 登高气潜阻:高处望远,感受到的压抑与无奈。
- 飒飒哀鸿翔:鸿雁的哀鸣,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与伤感。
修辞手法:
该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比喻与意象,如“江汉”、“哀鸿”等,生动地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同时,诗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整体结构更为严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时代动乱的无奈,反映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对美好未来的渴望,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国:象征着根与归属,引发对家园的思念。
- 遗民:代表着战乱中的幸存者,体现人们的坚韧。
- 野田:象征生存与希望的土地,暗示农业的重要性。
- 秋谷:丰收的象征,但在这里却是损失,反映出生活的无常。
- 洪涛:象征着灾难与不幸,表现出人们的挣扎。
- 鸿雁:象征思乡与孤独,其哀鸣更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遗民”指的是: A. 幸存的百姓
B. 逃亡的士兵
C. 失去家园的人 -
“今年盛阴潦”描绘的是: A. 春天的暖和
B. 夏天的干旱
C. 秋天的阴雨 -
诗的最后一句“飒飒哀鸿翔”表达的情感是: A. 欢快
B. 失落与哀伤
C. 愤怒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 《静夜思》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感的表达。
诗词对比:
- 冯煦的《九日同少符饮 其四》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但冯煦的诗更加强调对故乡的守护,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悲痛与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