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钱湖口赴吴兴》
时间: 2025-01-26 02:33: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晨光织渚客扬舲,
睡起推篷倦眼醒。
苕水半奁云外白,
弁山一角雨中青。
鱼吹枫叶霞明浪,
人踏芦花雪满汀。
七十二溇吟赏遍,
菰城塔影望亭亭。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阳光照耀在湖边,客人们扬起船帆。刚刚睡醒,推开帆篷,眼睛还带着倦意。苕水的波光在云外显得一片洁白,弁山的一角在雨中显得青翠欲滴。鱼儿在水中游动,吹起枫叶,霞光照耀着波浪;人们踩着芦花,雪白的花瓣铺满了岸边。七十二条小河我都吟咏赏玩过,菰城的塔影在亭子前静静伫立。
注释:
字词注释:
- 晨光:早晨的阳光。
- 织渚:光辉照在湖边的沙洲上。
- 扬舲:扬起船帆。
- 推篷:推开船上的帆篷。
- 倦眼:疲惫的眼睛。
- 苕水:水的名字,指苕溪。
- 奁:船上的舷窗。
- 弁山:山名。
- 鱼吹枫叶:形容水中鱼跃出水面,吹动枫叶。
- 七十二溇:指众多的小河。
- 菰城:菰城是湖边的一座城,可能指的是水乡。
典故解析:
“七十二溇”指的是湖区众多的水道,表现了水乡的独特自然环境和诗人的游历经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本骐,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水乡,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乡土风情。他的诗歌多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历钱湖时,表达了他对湖光山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体悟和浓厚的乡土情结。
诗歌鉴赏:
《自大钱湖口赴吴兴》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丽景色的诗,诗人在晨光中泛舟,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首联“晨光织渚客扬舲”,以晨光为引,展现出宁静的湖畔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睡起推篷倦眼醒”,描绘出自己刚醒时的惺忪状态,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轻松的气氛。
中间部分的“苕水半奁云外白,弁山一角雨中青”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水与山的相映成趣,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美丽景致。后面两句“鱼吹枫叶霞明浪,人踏芦花雪满汀”,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仿佛让人感受到水波荡漾、鱼跃鸟飞的生动情景。
最后两句“七十二溇吟赏遍,菰城塔影望亭亭”,则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表现了诗人游历的广泛和对美景的欣赏,也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心境开阔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流畅自然,意境优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晨光织渚客扬舲:清晨的阳光照耀着沙洲,船客们扬起了船帆,描绘了清晨的生机。
- 睡起推篷倦眼醒:刚刚睡醒,推开帆篷,眼中还带着倦意,表现出一种轻松的状态。
- 苕水半奁云外白:苕水的波光在云外显白,展示了水面映射的光影之美。
- 弁山一角雨中青:弁山的一角在雨中显得青翠,描绘了山的清新与生动。
- 鱼吹枫叶霞明浪:鱼儿跃水而出,吹动了枫叶,霞光照耀下的波浪更显美丽。
- 人踏芦花雪满汀:人们在岸边走动,芦花如雪般白,展现出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七十二溇吟赏遍:游历了七十二条小河,尽情吟咏,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热爱。
- 菰城塔影望亭亭:菰城的塔影在亭子边静静伫立,反映出诗人对风景的深刻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雪满汀”比喻芦花的洁白。
- 拟人:如“鱼吹枫叶”,让鱼具有人性。
- 对仗:整首诗在行文上对仗工整,增添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体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光:象征新的开始,生机勃勃。
- 苕水:象征自然的清澈与幽静。
- 弁山:象征高耸与坚韧。
- 鱼: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灵动。
- 芦花:象征纯洁与宁静。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享受生活的生活哲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晨光织渚”中的“渚”指的是什么?
- A. 沙洲
- B. 湖泊
- C. 小岛
-
诗中提到的“七十二溇”指的是:
- A. 小河
- B. 峡谷
- C. 湖泊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对生活的感悟
- B. 对历史的追忆
- C. 对爱情的描绘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相比较,两者都展现了江南的水乡美景,但黄本骐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而张若虚则更强调情感的抒发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介绍清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
- 《江南水乡文化》 - 探讨江南水乡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