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时间: 2025-02-04 16:21: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
作者: 陈洵 〔清代〕
微雨收灯,闲门闭景,薄寒中酒愔愔。
流水年光,风花过眼无寻。
新愁惯是年年有,问几时愁到如今。
更休提,多暇承平,佳日园林。
白头怕说春明梦,但身闲见在,望苦低吟。
无主红芳,谁怜点点鹃心。
江山信美犹吾土,道寻欢高处登临。
正销凝,西北浮云,天远鸿音。
白话文翻译:
微雨中灯光暗淡,空闲的门前景色闭合,寒意袭来,酒意朦胧。
流水带走了年华,风花已在眼前消逝无踪。
新愁仿佛年年都有,不知何时才能摆脱这样的愁苦。
不必再提,安闲的日子,正是游玩园林的良辰美景。
白发人不愿再谈春天的美梦,惟有闲坐看着,轻声吟唱那苦涩的诗句。
那无主的红花,谁来怜惜它那点点的鹃心?
江山真美,也不过是我的故土,唯有在高处寻欢,才能远眺。
正当凝神时,西北的浮云,远处传来鸿雁的声音。
注释:
- 微雨收灯:微雨中,灯光渐暗。
- 闲门闭景:空闲的门前景色关闭。
- 薄寒中酒愔愔:在微寒中,酒意恍惚。
- 新愁惯是年年有:新的忧愁每年都有。
- 问几时愁到如今:不知何时才能解脱愁苦。
- 白头怕说春明梦:年长者不愿再谈春天的美梦。
- 江山信美犹吾土:江山虽美,还是我的故土最亲。
- 西北浮云:远方的浮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洵,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诗风清新,擅长词作与古诗,常表达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之时,作者通过自然景色与个人感受的结合,反映了其对人生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歌鉴赏:
《高阳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全诗开篇以“微雨收灯,闲门闭景”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淡淡的忧伤氛围,映射出一种孤独的心境。接着,通过“流水年光,风花过眼无寻”,诗人感叹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的无奈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在“新愁惯是年年有,问几时愁到如今”中,诗人直言愁苦常在,似乎在质问时间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后半部分“白头怕说春明梦”则透露出一种对美好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诗人在闲适的环境下,吟唱着内心的苦涩,似乎希望通过艺术找到一种心灵的慰藉。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江山信美犹吾土”的对比,强调了故土情怀与人生哲理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尾处的“西北浮云,天远鸿音”则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超然之感,仿佛在告诉读者要放下烦恼,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描绘了细雨中的灯光与安静的环境,传达了一种孤独的情感。
- 流水与年光的比喻,展现了时光的流逝与青春的消逝。
- 新愁的出现,表明生活中的烦恼与忧虑是常态。
- 提到的“佳日园林”,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白头”反映出对年华流逝的无奈与对美梦的渴望。
- “无主红芳”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与无奈。
- “江山信美犹吾土”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厚感情。
- 结尾的浮云与鸿音则寓意着人生的远方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流水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红花无主,暗喻被忽视的美好。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意象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反映了对时间流逝、人生苦短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和美好生活的深切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微雨:象征着孤独与柔情。
- 灯光:代表着希望与温暖。
- 流水:隐喻时间的流逝。
- 红芳:象征着青春与美好。
- 浮云: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远方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阳台》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陈洵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新愁惯是年年有”指的是什么?
A. 对自然的感慨
B. 对人生的无奈
C. 对爱情的思念
D. 对故土的眷恋 -
诗中提到的“佳日园林”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自然景色
B. 诗人的家乡
C. 过去的回忆
D. 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也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时光的流逝,然而其笔调更为沉重,更多的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陈洵的《高阳台》则在忧愁中透着淡淡的温情,表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