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题半樱填词图》
时间: 2025-01-27 04:18: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 题半樱填词图
王理孚
昼掩双铺,春酣半树,停踪海上仙槎。
故国回帆,年年梦堕天涯。
金樽一任催檀板,笑依然处士人家。
只新添,上枕潮痕,点鬓霜华。
一麾人有江湖意,喜官闲载鹤,地小居蜗。
留滞诗魂,此邦山水清嘉。
词流百辈音尘接,倚清琴净洗筝琶。
更谁传,画稿吟身,卧树飞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诗人在双铺的窗帘下,春意正浓,樱花半开,仿佛停留在海上的仙舟。故乡的帆船在年年岁岁中,梦境中总是漂泊天涯。诗人随意地举杯,鼓点声催促着,笑着依旧是那清雅的处士。唯有新添的潮痕,点缀着鬓边的霜华。
诗人一挥手,心中有江湖的情怀,乐于闲适地乘鹤,居住在这狭小的天地。诗魂被留滞在此,山水如画,清新美好。
词句流传百代,音韵相接,依靠着清脆的琴声,洗净了筝和琶的尘埃。更有谁来传承,画稿吟咏,卧在树下,飞翔的霞光。
注释:
- 双铺:指两扇窗帘,形容诗人所处环境的静谧。
- 仙槎:传说中的神仙乘坐的船,象征着理想与逍遥。
- 回帆:指归乡的船,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檀板:乐器,表示诗人对生活的淡然。
- 潮痕:海水留痕,象征时间的流逝。
- 霜华:鬓边的白发,象征年岁渐长。
- 江湖意:指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蜗:比喻居所狭小,表达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认同。
- 词流百辈:诗词代代相传,体现文化的延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理孚,近代诗人,生于清末,生活在民国时期。他的诗词兼具古典魅力与现代感,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春日的午后,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高阳台 题半樱填词图》是一首充满春意与故乡情怀的诗。开篇描绘春天的温暖气息,诗人身处于双铺的窗帘下,外面半开的樱花正是春天的象征,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接着,诗人思绪飘荡,回忆起故国的帆船,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是深沉而又无奈的,年年梦中皆是天涯游子。
随着诗情的深入,饮酒与乐器的描写展现出诗人的洒脱与豁达。金樽在手,诗人依然保持着处士的清雅气质,似乎在告诉读者,生活的乐趣并不在于繁华,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清新。接下来的潮痕和霜华的意象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却依旧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美好。
诗的最后,诗人思索文化的传承与诗魂的留存,展现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思考。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充满了哲理与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昼掩双铺:描绘出一个安静的午后环境,设置了诗的基调。
- 春酣半树:春意正浓,树上的花朵刚刚开放,象征着新的生命。
- 停踪海上仙槎:想象中的自由与理想生活,带有一种梦幻色彩。
- 故国回帆:对故乡的思念,逐渐加深了情感的层次。
- 金樽一任催檀板:喝酒作乐的洒脱,表明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 笑依然处士人家:强调了诗人清雅的生活方式。
- 上枕潮痕,点鬓霜华: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
- 一麾人有江湖意:表达出对江湖生活的向往。
- 留滞诗魂,此邦山水清嘉:诗人对这片山水的赞美与留恋。
- 词流百辈音尘接: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延续。
- 倚清琴净洗筝琶:音乐作为生活的调剂,带来心灵的净化。
- 更谁传,画稿吟身,卧树飞霞:对未来传承的思考,充满了诗意与哲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仙槎”比喻理想的生活,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通过“潮痕”、“霜华”的描写,使自然景象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美好、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情感深厚而又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命与希望,代表了新的开始。
- 樱花:美丽而短暂,象征青春的易逝。
- 金樽:象征享乐与洒脱,展现对生活的态度。
- 潮痕:象征时间的流逝,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 霜华:象征岁月的沧桑,反映人生的无常。
- 江湖意:象征自由与逍遥,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仙槎”用来比喻什么? A. 理想生活
B. 家乡的船
C. 春天的气息
D. 归乡的帆船 -
填空题:诗中“金樽一任催__”的下一句是什么?
-
判断题:诗人认为岁月流逝是悲哀的。 (对/错)
答案:
- A
- 檀板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王理孚的诗更注重对春天景象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更侧重于孤独与豪放的情怀。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近现代诗词流派研究》
- 《王理孚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