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郑国器六首 其二 老境欣逢世路平,收回神观远逢迎。 五更不复趋双阙,六凿都忘任七情。
白话文翻译:
在这晚年之际,我欣喜地遇到了世道的平稳,收回了远眺的目光,不再远迎。 五更时分不再急忙赶往皇宫,六根清净,忘却了所有的情感。
注释:
- 老境:指晚年。
- 世路平:指社会安定,世道平稳。
- 神观:指远望的目光。
- 五更:古代时间划分,指凌晨三点到五点。
- 双阙:指皇宫的正门,这里代指皇宫。
- 六凿:佛教术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 七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欲七种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84-1170),字伯阳,号松隐,南宋初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这首诗是他在晚年时期所作,反映了他对世道平稳的欣慰和对个人情感的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勋晚年时期的作品,当时社会相对安定,作者在晚年能够享受到平静的生活,因此诗中流露出对世道平稳的欣喜和对个人情感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晚年对世道平稳的欣慰和对个人情感的超脱。首句“老境欣逢世路平”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晚年能够遇到社会安定的喜悦。第二句“收回神观远逢迎”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不再远望,不再追求外在的繁华,而是回归内心的平静。后两句“五更不复趋双阙,六凿都忘任七情”则通过具体的意象,如“五更”和“双阙”,以及佛教术语“六凿”和“七情”,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内心清净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晚年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境欣逢世路平”:表达了作者在晚年遇到社会安定的喜悦。
- “收回神观远逢迎”:表达了作者不再远望,回归内心的平静。
- “五更不复趋双阙”:通过“五更”和“双阙”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 “六凿都忘任七情”:通过佛教术语“六凿”和“七情”,表达了作者对内心清净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五更不复趋双阙,六凿都忘任七情”中的“五更”与“六凿”,“双阙”与“七情”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 比喻:通过“五更”和“双阙”的意象,比喻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在晚年对世道平稳的欣慰和对个人情感的超脱,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内心清净的追求。
意象分析:
- “五更”:象征着忙碌和世俗的追求。
- “双阙”:象征着权力和繁华。
- “六凿”:象征着清净和超脱。
- “七情”:象征着复杂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五更不复趋双阙”中的“双阙”指的是什么? A. 皇宫的正门 B. 寺庙的正门 C. 家庭的正门 D. 市场的正门 答案:A
-
诗中“六凿都忘任七情”中的“六凿”指的是什么? A. 六种工具 B. 六种情感 C. 六根清净 D. 六种欲望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曹勋的《和郑国器六首 其二》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但曹勋的诗更侧重于对世道平稳的欣慰和对个人情感的超脱,而苏轼的诗则更侧重于对过去岁月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曹勋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的生平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