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李察院挽歌辞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6 06:09:43

学古方从仕,投闲遂屏居。

声华芸省旧,风采柏台馀。

黄壤归何速,青云志莫舒。

推财均室尽,遗子有家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学古方从仕,投闲遂屏居。
声华芸省旧,风采柏台馀。
黄壤归何速,青云志莫舒。
推财均室尽,遗子有家书。

白话文翻译:

我学习古人的方式去做官,但最终却选择了闲居。
我昔日的声名和华丽已在岁月中淡去,
我的风采也只剩下柏台的余辉。
在黄土下归去的速度何其之快,
而我志向高远的青云却无法舒展。
我将财产分给家中所有,
留下给子孙的只是一封家书。

注释:

字词注释:

  • 学古:学习古人的为政之道。
  • 从仕:做官,投身仕途。
  • 投闲:选择闲居,隐退。
  • 声华:声名和华丽的表现。
  • 芸省:芸芸众生,众多的人。
  • 柏台:指柏树,象征高洁的风采。
  • 黄壤:指坟墓或归于大地。
  • 青云:比喻高尚的志向。
  • 推财:分配财产。
  • 家书:家中的信件,传递家庭情感。

典故解析:

  • 青云志:古代诗文中常用的典故,指人有高远的志向,常与理想和抱负相联系。
  • 柏台:古代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象征高洁的风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綦崇礼,宋代诗人,生活于动荡的政治环境中,诗风清新脱俗,常反映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面对仕途失败后的感慨,反映了对古人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故李察院挽歌辞二首 其一》通过对比古人的理想与自身的现实,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学古方从仕”一语,揭示了作者最初追求仕途的理想;而“投闲遂屏居”则反映了他的无奈与失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的声华与风采逐渐被岁月所掩盖,作者以“声华芸省旧,风采柏台馀”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状的反思。

“黄壤归何速,青云志莫舒”更是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推向高潮,黄土的归宿象征着生命的终结,而青云所寄托的志向却因环境与自我选择的限制而难以实现。最后两句“推财均室尽,遗子有家书”则表现出作者对家族的责任感,虽然物质财富已经分配完毕,但留给子孙的仅是一封家书,显得格外沉重与无奈。

整首诗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思,既有对古人理想的向往,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宋代士人的情怀与价值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学古方从仕:表明作者努力学习古人的治国理政方法,追求仕途。
  2. 投闲遂屏居:最终选择隐退,放弃官场的纷扰,享受闲适生活。
  3. 声华芸省旧:昔日的名声与华丽已经逐渐消逝。
  4. 风采柏台馀:只留下曾经的光辉,象征着高洁的品德。
  5. 黄壤归何速:生命归于黄土的速度是多么快。
  6. 青云志莫舒:高远的理想难以实现,心中苦闷。
  7. 推财均室尽:将财产分配给家人,表明责任感。
  8. 遗子有家书:留给后代的仅是一封书信,感慨深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黄壤归何速,青云志莫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理想比作“青云”,将归宿比作“黄壤”,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与理想破灭的感慨,展现了对古代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接受,反映出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壤:象征死亡与归宿,代表着生命的终点。
  • 青云:象征理想与抱负,体现了人对未来的期望与追求。
  • 声华:代表过去的成就与荣耀,唤起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学古方从仕”的意思是?
    A. 学习古人的治国之道
    B. 学习古人的书法
    C. 学习古人的诗歌

  2. “黄壤”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死亡与归宿
    C. 理想

  3. 诗中的“青云志”代表了什么?
    A. 现实的无奈
    B. 高远的理想
    C. 过往的荣耀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比,綦崇礼的这首诗更注重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杜甫则更强调对兄弟的思念与人情的温暖。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赏析与解读》
  • 《宋代文人生活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