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丞相吕成公挽歌诗辞五首 其四》

时间: 2025-04-28 02:09:20

名与功高大,身为世重轻。

初传都督令,已慑敌人情。

门谢三千客,胸包十万兵。

圣王分陜意,叹息失长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名与功高大,身为世重轻。
初传都督令,已慑敌人情。
门谢三千客,胸包十万兵。
圣王分陜意,叹息失长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人的名声和功绩都非常显赫,但在世人眼中却显得轻微。刚开始传达都督的命令时,就已经震慑了敌人的情绪。他的门口谢绝了三千宾客,心中却装着十万大军。圣王对分陜的心意感到惋惜,叹息失去了长城的防线。

注释:

  • 名与功高大:指名声和功绩都非常显赫。
  • 身为世重轻:身为在世的人的评价却显得轻微。
  • 初传都督令:指刚开始发号施令作为都督。
  • 已慑敌人情:已经使敌人感到畏惧。
  • 门谢三千客:门前谢绝了三千位客人,暗示孤独。
  • 胸包十万兵:心中却拥有十万军队,强调内心的力量。
  • 圣王分陜意:指圣明的君主对分陜的态度和看法。
  • 叹息失长城:感叹失去长城,象征国家的防御失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綦崇礼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创作背景:

这首挽歌是为了悼念故丞相吕成公而作,吕成公在任时声誉卓著,功勋卓越。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他的贡献在世人眼中却显得微不足道,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对他逝去的惋惜与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挽歌以其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一个人的高尚品德与世俗评价之间的巨大反差。诗的开头通过“名与功高大,身为世重轻”这一对比,揭示了吕成公作为一位杰出人物的悲剧命运。尽管他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但在世俗的眼光中却显得微不足道,体现了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接下来的句子“初传都督令,已慑敌人情”则描绘了他在生前的威望与影响力。作为都督,他的命令传达出后,已足以令人心生畏惧,显示出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接着,诗人提到“门谢三千客,胸包十万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吕成公的孤独,也暗示了他心中承担的重任和责任。

最后两句“圣王分陜意,叹息失长城”则反映了国家的命运和领导者的忧虑。圣王对分陜的态度与失去长城的感叹,不仅是对吕成公的惋惜,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整首诗通过对吕成公的追忆,折射出对历史、对士人的思考,情感真挚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名与功高大:强调吕成公的伟大名声与功绩。
  2. 身为世重轻:指出他在世人眼中的轻视。
  3. 初传都督令:描述他发号施令的权威。
  4. 已慑敌人情:展示他对敌人的威慑力。
  5. 门谢三千客:暗示他孤独,即使有众多追随者也无法聚集。
  6. 胸包十万兵:显示他内心的力量与责任感。
  7. 圣王分陜意:讲述君主对吕成公的看法与情感。
  8. 叹息失长城:感慨失去国家的防线,象征国家的危机。

修辞手法:

  • 对比:高名与轻身的对比,形成鲜明反差。
  • 排比:通过“门谢三千客”和“胸包十万兵”的排比,增强情感的表达。
  • 象征:长城象征国家的防御和安全,失去长城暗示国家的危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吕成公的追忆与惋惜,表达了在个人功绩与世俗评价之间的深刻矛盾,同时反映了对国家和历史命运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与功:象征着个人成就与社会评价。
  • 都督令:象征着权威与责任。
  • 三千客:代表着众多追随者与孤独感。
  • 十万兵:象征着内心的力量与担当。
  • 长城:象征国家的防御与安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个人名声
    B. 国家安全
    C. 对吕成公的追忆
    D. 军事威慑

  2. “门谢三千客”的意思是? A. 欢迎众多客人
    B. 拒绝了很多客人
    C. 忙于接待客人
    D. 寻找朋友

  3. “圣王分陜意”中的“圣王”指的是? A. 吕成公
    B. 苏轼
    C. 君主
    D. 军队领导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与綦崇礼的作品均表达了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但杜甫的诗作常带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而綦崇礼则更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两者在风格上有着鲜明的对比,但都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背景与个人的命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代诗词》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