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时间: 2025-01-11 21:47:54

忧世终何补,忠怀怅不平。

收回长太息,翻作短歌行。

是事且复置,今人谁可盟。

湘中千树橘,墨墨了余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忧世终何补,忠怀怅不平。
收回长太息,翻作短歌行。
是事且复置,今人谁可盟。
湘中千树橘,墨墨了余生。

白话文翻译:

忧虑这个社会到底有什么用呢?我心中忠诚的情怀却感到无比惆怅。长叹一声收回,转而吟唱短歌。此事暂且放下,今人又能与我结盟的有谁?湘江之畔千树橘子,余生在墨色中隐晦而过。

注释:

  • 忧世:忧虑社会,指对社会现状的担忧。
  • 忠怀:忠诚的心怀,指对国家、人民的忠诚。
  • :惆怅,感到失落或不满。
  • 长太息:长时间的叹息,表示无奈与悲伤。
  • 短歌行:短小而富有节奏的歌,表达情感。
  • 湘中:湘江中流域,指湘江流域的地方。
  • 墨墨:形容颜色深沉,意指生活的沉闷。

典故解析:

  • 湘江:湘江是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湖南省,历史上与许多文人墨客有着深厚的渊源。诗中提到的“千树橘”也暗示了湘江地区的特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冠卿,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心与思考,风格多以忧国忧民为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心中对国家的忠诚与无奈交织,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忧虑开篇,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忧世终何补,忠怀怅不平”,这两句体现出诗人的忠诚与无力感,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忠心,但又感到无所作为的悲哀。诗人在长叹之后选择了吟唱短歌,似乎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对生活的反思与积极的面对。接下来,诗人对“今人”感到不满,质疑与他同盟的人究竟有谁,显示出对现实的失望和孤独感。最后“湘中千树橘,墨墨了余生”用橘树的生长暗喻生活的沉闷,体现出诗人虽身处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但内心仍感到无比孤寂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社会的关怀,又有对个人境遇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忧世终何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无力感。
  2. 忠怀怅不平:忠诚的心中充满失望与不满。
  3. 收回长太息:长叹之后,试图平复心情。
  4. 翻作短歌行:转而用短歌表达情感。
  5. 是事且复置:将这些事情暂时放下。
  6. 今人谁可盟:质疑现在的人是否可以与自己共谋。
  7. 湘中千树橘:描绘湘江的自然美景。
  8. 墨墨了余生:生活在沉闷中度过余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忧世”和“忠怀”形成对比。
  • 比喻:用“千树橘”比喻美好,但又与“墨墨”形成对照,突显诗人的内心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社会的忧虑和个人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责任的思考,以及在困境中对生活的无奈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忧世:象征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感。
  • 忠怀:象征忠诚与理想。
  • 橘树:象征自然与丰收,但同时也暗示生活的单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忠怀”指的是什么?

    • A. 忠诚的心怀
    • B. 忠实的朋友
    • C. 忠贞的誓言
  2. 诗人对“今人”的态度是?

    • A. 期待
    • B. 失望
    • C. 感激
  3. 诗中的“千树橘”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生活
    • B. 沉闷的生活
    • C. 失落的理想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杨冠卿的《读书》同样表现了对社会的忧虑,但杜甫的诗更加强烈地反映了国家的动荡,情感上更为悲壮,而杨冠卿则在忧虑中加入了个人的反思和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