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採鞠茱萸篇而无一语及渊明长房旧事鞠茱》

时间: 2025-01-22 23:53:30

红尘着脚双鬓斑,折腰五斗真作难。

巾车一去不复还,归卧柴桑紫翠间。

东篱悠然见南山,欲辩忘言心自闲。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古有採鞠茱萸篇而无一语及渊明长房旧事鞠茱
作者: 杨冠卿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红尘着脚双鬓斑,折腰五斗真作难。
巾车一去不复还,归卧柴桑紫翠间。
东篱悠然见南山,欲辩忘言心自闲。


白话文翻译:

在红尘中行走,鬓发已斑白,
为了五斗米而低头,真是艰难。
巾车一去再也不回,
我归卧在柴桑的紫翠之中。
东篱的悠然,遥望南山,
想要辩论,却发现忘却了言语,心中自得其乐。


注释:

  • 红尘: 指世俗的纷扰和生活的琐碎。
  • 双鬓斑: 鬓发斑白,象征年岁已高。
  • 折腰: 形容为了生计而屈从。
  • 五斗: 指五斗米,形容微薄的收入。
  • 巾车: 这里指的是一种简陋的交通工具,象征归隐的生活。
  • 柴桑: 这里指代的地方,可能是诗人向往的归隐之地。
  • 东篱: 指东边的篱笆,寓意归隐的环境。
  • 南山: 象征悠闲和宁静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冠卿,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风格清新,常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关注人性和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深刻思考之时,反映了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诗以一种深刻且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开篇两句,诗人以“红尘着脚双鬓斑”抒发了他在世俗纷扰中感受到的无奈与疲惫。人生如梦,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华渐逝,诗人感受到生活的重负,尤其是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低头的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巾车一去不复还,归卧柴桑紫翠间”,展现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巾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象征着世俗生活的流逝与无法再回头的选择。柴桑美丽而宁静,是诗人心灵的栖息之地,代表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最后两句“东篱悠然见南山,欲辩忘言心自闲”则是对人生态度的总结。在东篱旁悠然自得地望向南山,诗人意识到,真正的宁静与快乐并不需要言语的辩论,而是心灵的安宁与满足。这种超脱世俗的理想境界,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哲学。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真挚,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无奈的深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红尘着脚双鬓斑” — 生活在尘世中,头发渐白,暗示诗人年岁已高,经历了许多世事。
  2. “折腰五斗真作难” — 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屈从,生活的艰难使人不得不低头。
  3. “巾车一去不复还” — 离开世俗的生活,已不可能再回到过去。
  4. “归卧柴桑紫翠间” — 回到自然的怀抱,享受那宁静的田园生活。
  5. “东篱悠然见南山” — 在东篱旁,悠然自得,远望南山,象征闲适的生活。
  6. “欲辩忘言心自闲” — 想要辩论却忘却了言语,心中自得其乐,表现了诗人心灵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 本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意象: 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诗人的心境。
  • 比喻: “巾车”象征着世俗生活的繁忙与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心灵的宁静和满足。


意象分析:

  • 红尘: 代表世俗的烦恼。
  • 双鬓斑: 象征年华的流逝与智慧的积累。
  • 巾车: 代表对世俗生活的逃离。
  • 柴桑: 象征宁静与自然的归属。
  • 南山: 远方的理想与心灵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红尘着脚双鬓斑”中的“红尘”指的是: A. 自然环境
    B. 世俗生活
    C. 梦幻世界

  2. 诗中提到的“巾车”象征什么意思? A. 繁忙的日常
    B. 宁静的生活
    C. 归隐的愿望

  3.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A. 财富
    B. 名利
    C. 隐逸生活

答案: 1.B 2.A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表达对理想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 反映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陶渊明与杨冠卿的作品都强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的语言更加直白,强调对自然的热爱,而杨冠卿则通过内心的挣扎与反思,展现出一种更深层次的对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陶渊明与隐逸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