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暑强如三伏时,午云不动涨炎晖。晚来忽作一霎雨,喜有新凉入客衣。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暑气竟然比三伏天还要强烈,午后的云层静止不动,使得炎热的阳光更加炽烈。傍晚时分,突然下起了一阵短暂的雨,带来了新的凉意,让人感到欣喜,这凉意甚至透入了旅人的衣衫。
注释:
- 秋暑:秋天的暑气。
- 三伏:指夏季最热的时期,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 午云不动:午后的云层静止不动。
- 涨炎晖:使得炎热的阳光更加炽烈。
- 一霎雨:一阵短暂的雨。
- 新凉:新的凉意。
- 客衣:旅人的衣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暑气未退,傍晚突降小雨带来凉意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受和欣喜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一个秋日,作者感受到了秋天的暑气依然强烈,但傍晚的一场小雨带来了凉意,这种自然的变化触动了作者的情感,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秋日暑气和三伏天的炎热,以及傍晚突降小雨带来的凉意,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首句“秋暑强如三伏时”直接点出了秋日暑气的强烈,与人们的常规认知形成对比。次句“午云不动涨炎晖”通过描绘云层的静止和阳光的炽烈,加深了暑热的氛围。后两句“晚来忽作一霎雨,喜有新凉入客衣”则突然转折,以小雨带来的凉意为诗增添了一抹清新和喜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受和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暑强如三伏时”:直接对比秋日的暑气和三伏天的炎热,突出了秋日暑气的异常强烈。
- “午云不动涨炎晖”:通过云层的静止和阳光的炽烈,进一步加深了暑热的氛围。
- “晚来忽作一霎雨”:突然转折,描绘了傍晚时分突降的一阵小雨,带来了凉意。
- “喜有新凉入客衣”:表达了作者对这场小雨带来的凉意的欣喜之情,凉意甚至透入了旅人的衣衫。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秋日暑气和三伏天的炎热,突出了秋日暑气的异常强烈。
- 拟人:“午云不动”赋予云层静止不动的特性,增强了暑热的氛围。
- 转折:“晚来忽作一霎雨”突然转折,带来了凉意,增添了诗的清新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受和欣喜之情。通过对比秋日暑气和三伏天的炎热,以及傍晚突降小雨带来的凉意,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意象分析:
- 秋暑:秋天的暑气,象征着季节的异常。
- 三伏:夏季最热的时期,与秋暑形成对比。
- 午云不动:午后的云层静止不动,增强了暑热的氛围。
- 一霎雨:一阵短暂的雨,带来了凉意,象征着自然的变化。
- 新凉:新的凉意,象征着自然界的清新和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苏轼 B. 曹勋 C. 王安石 D. 欧阳修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三伏”是指什么? A. 秋天的暑气 B. 夏季最热的时期 C. 春天的温暖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B
-
诗中“晚来忽作一霎雨”表达了什么? A. 秋天的凉爽 B. 夏天的炎热 C. 傍晚的凉意 D. 早晨的清新 答案:C
-
诗中“喜有新凉入客衣”中的“新凉”象征着什么? A. 秋天的凉爽 B. 夏天的炎热 C. 自然的变化 D. 生活的细节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梦境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情感真挚。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曹勋《秋日有作二首》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前者通过对自然变化的描绘表达情感,后者通过梦境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两者都体现了对生活的细腻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曹勋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曹勋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