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秋雨弥空,冷侵窗户琴书润。四檐成韵。孤坐无人问。壮志消沈,喜入清闲运。常安分。炷烟飘尽。更拨余香烬。
白话文翻译:
秋雨绵绵,充满了天空,寒冷透过窗户,使琴书都显得湿润。雨声在四檐间形成和谐的韵律。孤独地坐着,没有人来关心。曾经的壮志已经消沉,现在喜欢进入这种清闲的生活状态。常常安于自己的本分。香炉中的烟已经飘散尽,还要拨弄剩下的香灰。
注释:
- 弥空:充满天空。
- 冷侵:寒冷透入。
- 四檐成韵:雨声在屋檐间形成和谐的韵律。
- 消沈:消沉,失落。
- 清闲运:清闲的生活状态。
- 常安分:常常安于自己的本分。
- 炷烟飘尽:香炉中的烟已经飘散尽。
- 更拨余香烬:还要拨弄剩下的香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晚年,表达了对清闲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壮志的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里,作者孤独地坐在室内,感受到雨水的寒冷和湿润,从而引发了对过去壮志的回忆和对当前清闲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点绛唇》以秋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孤独、清闲的心境。诗中“秋雨弥空,冷侵窗户琴书润”一句,既描绘了秋雨的连绵和寒冷,又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湿润和冷清。“四檐成韵,孤坐无人问”则进一步加深了孤独的氛围,雨声的韵律与无人问津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后两句“壮志消沈,喜入清闲运”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壮志的放弃和对清闲生活的接受,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随遇而安的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雨弥空,冷侵窗户琴书润”:秋雨充满了天空,寒冷透过窗户,使室内的琴书都显得湿润。这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孤寂和冷清的氛围。
- “四檐成韵,孤坐无人问”:雨声在屋檐间形成和谐的韵律,但作者孤独地坐着,没有人来关心。这里通过雨声的韵律与孤独的对比,加深了孤独的情感。
- “壮志消沈,喜入清闲运”:曾经的壮志已经消沉,现在喜欢进入这种清闲的生活状态。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壮志的放弃和对清闲生活的接受。
- “常安分,炷烟飘尽,更拨余香烬”:常常安于自己的本分,香炉中的烟已经飘散尽,还要拨弄剩下的香灰。这里通过香炉的细节,表达了作者对清闲生活的满足和对细节的关注。
修辞手法:
- 拟人:“冷侵窗户”中的“侵”字赋予了寒冷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表达效果。
- 对比:雨声的韵律与孤独的对比,壮志的消沉与清闲生活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清闲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壮志的反思。通过秋雨、孤独、清闲等意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湿润、冷清和满足,体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雨:象征着连绵不断的情感和思绪。
- 冷侵:表达了寒冷和孤独的感觉。
- 四檐成韵:雨声的韵律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孤独的对比。
- 壮志消沈:表达了过去的理想和现实的落差。
- 清闲运:象征着平静和满足的生活状态。
- 炷烟飘尽:香炉的细节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细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秋雨弥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A. 秋雨绵绵,充满了天空 B. 秋雨稀疏,天空晴朗 C. 秋雨急促,天空阴沉 D. 秋雨细密,天空明亮
-
诗中“壮志消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现实的接受 D. 对过去的放弃
-
诗中“喜入清闲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A. 积极进取 B. 随遇而安 C. 消极逃避 D. 焦虑不安
答案:
- A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样表达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清闲的生活状态。
诗词对比:
- 与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对比,两者都表达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但苏轼的诗更加豁达和超脱,而曹勋的诗则更加细腻和内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曹勋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词的详细鉴赏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