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灵通锡下裁,千秋无量法花开。
儒家莫诋空尘劫,霖雨还从定水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灵性的启示之地,智慧如同法华般绽放,历经千秋而长存。儒家思想不应贬低那些空灵的尘世劫难,恰如滋润的雨水源于宁静的水面,暗示着从内心的宁静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与启示。
注释:
- 灵通:灵动通达,指智慧的启迪。
- 锡下裁:锡,是赐予的意思;裁,是指裁剪、裁定。这里可以理解为得到灵感和启示。
- 法花:法华,佛教经典,象征智慧和觉悟的花朵。
- 儒家:指儒家学说,强调伦理道德与社会规范。
- 空尘劫:空指虚无,尘劫则是指人生的困扰与磨难。
- 霖雨:细雨,润泽大地的雨水;定水,指平静的水面。
典故解析:
- 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强调众生皆可成佛,象征着智慧的开悟和佛法的普及。
-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儒家是主流思想,强调道德与社会责任,反映了作者对儒家与佛教的不同看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琦,明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思想见解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合佛教思想与儒家理念,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游阴那山》写于黄琦游历阴那山时,山水自然的景象激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智慧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灵性与智慧的关系,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头的“何处灵通锡下裁”引出一种对智慧的渴求,似乎在询问哪里能找到这种灵性的启示。诗中运用“千秋无量法花开”比喻智慧的长存与绽放,暗示着虽然时代在变,但真正的智慧是永恒的。
接下来的“儒家莫诋空尘劫”则提出了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醒人们不应轻视生命中的空灵与艰难,人生的苦难也是一种体验与成长的途径。最后一句“霖雨还从定水来”则以自然现象作结,表明内心的安宁与智慧的获得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平静中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体现了黄琦对哲学与自然的独特理解,给人以深思与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处灵通锡下裁:寻求灵性的启示之处,仿佛在询问在哪能获得智慧的裁决。
- 千秋无量法花开:智慧如法华般,历经千年仍然盛开,象征着永恒的真理。
- 儒家莫诋空尘劫:劝诫儒家思想不应贬低空灵的存在与尘世中的磨难。
- 霖雨还从定水来:润泽的雨水源自宁静的水面,暗示内心的平静是获得智慧的根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智慧比作“法花”,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智慧的追求与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联系,反映出一种哲学的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通:智慧的象征,代表着启示与觉醒。
- 法花:象征着佛教的智慧和真理。
- 霖雨:代表滋润与成长,寓意知识的滋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法花”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权力 -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明代
C. 清代 -
“霖雨还从定水来”一句的意思是: A. 雨水从空中落下
B. 内心的平静带来智慧
C. 雨水在山间流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与黄琦的追求内心智慧有相似之处。
李白《庐山谣》: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思考,体现了诗人在自然中获得灵感的共通主题。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黄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法华经》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