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歌子词三首 其三
裴谭 〔唐代〕
簧蜡为红烛,情知不自由。
细丝斜结网,争奈眼相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沉重而复杂的情感状态。诗人以“簧蜡”为红烛,暗示了情感的脆弱和不易。尽管有美好的感情,但仍旧感到不自由;“细丝斜结网”则比喻那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关系,最终让人无法自拔,仿佛被“眼相钩”所困。
注释
- 簧蜡:指的是用蜡制成的蜡烛,象征着脆弱和易逝的情感。
- 不自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压抑,暗示情感受到了束缚。
- 细丝斜结网:比喻复杂的情感关系,像是细丝编织成的网,让人无处可逃。
- 眼相钩:形象地表达了情感的纠缠和无法挣脱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裴谭,唐代诗人,以词作见长,擅长抒发细腻的情感,作品多描写爱情和人情世故,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这首诗产生于唐代,正值社会繁华,但个人情感却常处于矛盾与挣扎之中,反映了当时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南歌子词三首 其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象,揭示了情感的复杂性。开头以“簧蜡”为红烛,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脆弱性和易逝性,暗示着美好却又不稳定的爱情。而“情知不自由”则显示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即使有着深厚的情感,却仍感到被束缚。这种矛盾恰恰是人们在情感世界中常常面临的困境。
接下来的“细丝斜结网”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复杂感,仿佛爱情编织了一张无形的网,让人无法逃脱。最后“争奈眼相钩”则将情感的纠缠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无奈,也有对彼此的吸引。这种情感的深邃和细腻,正是唐诗词的魅力所在。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展示了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诗人在简单的字句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他对爱情的细腻观察和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簧蜡为红烛:用蜡烛的脆弱象征情感的易逝,暗示爱情的短暂与脆弱。
- 情知不自由: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情感的不满和无法自由的感受。
- 细丝斜结网:比喻情感关系的复杂与纠结,暗示无法轻易解脱。
- 争奈眼相钩:形象地表现了情感的吸引与束缚,既有无奈又有缠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蜡烛比作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拟人:细丝似乎有了情感,赋予了无形的关系以生命。
- 对仗:诗中用词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爱情中的矛盾与挣扎,展现了人们在追求爱情时的脆弱与无奈,表达了对自由情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烛:象征爱情的美好与脆弱。
- 细丝:象征情感的缠绕与复杂。
- 眼:象征着吸引与情感的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簧蜡为红烛”主要表达了什么含义? A. 情感的稳定
B. 情感的脆弱
C. 情感的自由
答案:B -
“细丝斜结网”可以理解为: A. 情感的简单
B. 情感的复杂
C. 情感的快乐
答案:B -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态度是: A. 满意与幸福
B. 无奈与挣扎
C. 冷漠与疏离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商隐的《无题》:同样探讨爱情的复杂与无奈。
- 温庭筠的《更漏子》:描写爱情的细腻与多愁善感。
诗词对比:
- 裴谭与李商隐的爱情诗,前者更显脆弱和无奈,后者则多表现欲望与希望的交织。两者在情感描写上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爱情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及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