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桃源尉赵谦之》
时间: 2025-02-04 15:41: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桃源洞口送春归,
欲换渔蓑傍钓矶。
火着高林鸦又散,
弦鸣中泽雁还飞。
萧萧空雨晨光润,
耿耿笼灯夜色微。
休对痴人獃说梦,
野花啼鸟恁天机。
白话文翻译:
在桃源的洞口送走春天,
想要换上渔夫的蓑衣,站在钓鱼的石矶旁。
高林中火光闪烁,乌鸦又飞散开去,
弦乐声中,湿地的雁又重新飞回。
细雨轻轻洒落,晨光滋润万物,
灯笼下的夜色微弱而清晰。
不要对那些痴人愚说梦想,
野花和鸟儿早已在天空中啼鸣,暗示着天机。
注释:
字词注释:
- 桃源:指桃花源,传说中的理想世界。
- 渔蓑:指渔夫用的蓑衣,常用以保护渔夫不受雨淋。
- 钓矶:钓鱼的石头。
- 火着:火光亮起。
- 萧萧:形容声响,通常用于形容风声或鸟鸣。
- 笼灯:指灯笼,灯笼的光亮。
典故解析: 桃花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世外桃源的理想景象。这里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代表了人们向往的宁静安逸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阳枋是宋代的诗人,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思,体现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春回大地之时,诗人在桃源附近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表达了对渔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厚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开头两句通过桃源和渔蓑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自由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火光、乌鸦和雁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动感,仿佛在描绘一幅动态的春日画卷。后半部分中,诗人用“萧萧空雨晨光润”描绘了一个湿润而清新的清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而最后两句则似乎是在反思,提醒人们不要沉迷于幻想,而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事物。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桃源洞口送春归”:在桃源洞口,春天即将离去,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欲换渔蓑傍钓矶”:诗人想要换上渔夫的蓑衣,表明对渔夫生活的向往。
- “火着高林鸦又散”:高林中的火光闪烁,乌鸦因惊动而飞散,描绘春日的生动。
- “弦鸣中泽雁还飞”:湿地中,乐声响起,雁又飞回,展现春天的活力。
- “萧萧空雨晨光润”:细雨轻洒,晨光润泽,营造出清新的自然氛围。
- “耿耿笼灯夜色微”:灯笼下的夜色微弱而清晰,暗示夜晚的宁静。
- “休对痴人獃说梦”:提醒人们不要对痴迷幻想的人说梦话。
- “野花啼鸟恁天机”:自然界的花鸟声,自有其天道,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桃源”象征理想生活。
- 拟人:鸟啼、花开,赋予自然生命。
- 对仗:如“萧萧空雨晨光润”,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思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关注眼前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源:象征理想和宁静的生活。
- 渔蓑:代表自然生活的朴实和自给自足。
- 鸦、雁: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雨、晨光:象征新生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桃源”意指什么?
- A. 理想生活
- B. 乡村
- C. 城市
-
“欲换渔蓑傍钓矶”中,诗人想要换什么?
- A. 诗书
- B. 渔蓑
- C. 衣服
-
“休对痴人獃说梦”是什么意思?
- A. 不要沉迷幻想
- B. 说梦话
- C. 追求理想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阳枋的《寄桃源尉赵谦之》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者均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阳枋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自然的细腻描绘,而陶渊明则更强调理想社会的建立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陶渊明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